【文化人眼中的“新西善”之六】用文学和情感记录“岱山实践”
青年作家孟昱报告文学新作创作纪事
2022-05-22 19:4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梁平  
1
听新闻


用文学和情感记录“岱山实践”

青年作家孟昱报告文学新作创作纪事

  37岁的孟昱,戴着眼镜,文质彬彬。

  他居住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岱山明尚东苑,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儿子,生活的快乐与责任均来自于此。

  孟昱在江苏省文联工作,是一名报告文学作家。

  省文联在梦都大街,他每天自驾往返于岱山与单位,已经持续5年。作为生活在岱山的“居民作家”,这几年的时光里,他对急速飞奔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感同身受。从2021年初夏起,他开始深入西善桥街道采访,为写作《合力岱山——大型保障房治理的“岱山实践”》(以下简称《合力岱山》)积累素材。

  日前,听闻孟昱的这项创作计划正在稳步推进,笔者专程来到省文联对他做了专访。

孟昱接受采访。范素丽 摄

  孟昱是江苏文坛的后起之秀。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名师带徒”计划首批文学类结对者中,他成为江苏省文联主席、著名纪实文学作家章剑华的徒弟。他的首部纪实文学《钟山星火》初稿形成后,章剑华在情节构思、文笔用法等方面给予不少指导。将《合力岱山》列为他的新写作计划,也是受了章剑华的点题。章剑华应邀为“向善家长学校”的孩子家长们讲课,在了解到岱山的做法和变化之后,给孟昱出了题。

  说起《合力岱山》,孟昱最直接的感受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他说:“从2013年首批居民入住岱山至今,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了99栋高层住宅,总计32151套房屋,陆陆续续迎来了10多万居民,岱山新城也由此成为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房片区。最初的几年,这里人口聚集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共设施和服务增量的速度。那时,‘脏乱差、秩序乱、难管理’成为岱山挥之不去的社会治理‘顽疾’,治理之难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这个主城边缘如庞然大物的巨型社区,曾经的纷扰、混乱、无序状态,被“理想教育小镇”建设的气势给平息了;一道道繁杂的管理难题,也渐渐被“理想教育小镇”建设的理念给破解了。

  而这一切,孟昱正是亲历者。

  2016年秋,孟昱通过应聘考试被省文联招入。孟昱刚到南京工作时先是租房居住,后按南京市政策可以申请购买共有产权房。摇号选户型那天,他第一次去了岱山。映入眼帘的是施工的地方和不施工的地方一样尘土飞扬,沿街绿化覆盖率低,也没什么景观,商业网点更是零零散散,未成气候。

  他想着要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内心很是挣扎,“但我当时也只能妥协,我要去适应这个社会。同时我又觉得这里的面貌终究会改变,不过没想到会改变得这么快!”孟昱笑着说。

  西善桥地区自古便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这里目前有新石器时代“太岗寺古文化遗址”、商周时期“黄家山古文化遗址”以及汉代文化遗址等,曾出土国家一级文物、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充满文化积淀与传承。现在,沿着秦淮新河从西向东,韩府山、牛首山、将军山、大石湖、岱山及鱼嘴片区串珠成线,山水城林特色显著,是南京打造全域旅游一条不可或缺的黄金走廊。岱山的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有7所幼儿园、3所小学、2所初中和1所高中,基本都是南京本土名校的分校,拥有深厚的办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力量,铸就了岱山片区不可多得的教育优势。

  随着时代大潮滚滚向前,西善桥街道拉开了以教育助推社会治理为抓手,以文化为驱动,以打造“家门口的幸福”为奋斗目标的序幕。

  如今的岱山,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人人向“善”,文明祥和。这一切因何而成?孟昱带着这些问题,利用几个月的工余时间走街串户,深入居民家中采访,仅与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西善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国勇、“理想教育小镇”推进办主任丁耿杰等促膝长谈,就至少三次以上。

  在孟昱眼里,岱山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有风景如画的白家山名人铭园,有气势恢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有最美书店初见·知旅共同体,各个社区设施齐全、功能各异、服务优质的公共空间更是应有尽有。作为岱山人的他,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岱山实践”的成功,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仅南京市委改革办《南京改革》期刊就连发三期专版作了详细介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在实地考察岱山后深受触动。他认为,在破解保障房片区高质量发展难题的实践中,“岱山实践”可称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岱山样板”,核心是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落脚点。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教授在参观岱山保障房片区后强调,当地党委政府探索的“书记领治、协商共治、教育促治”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使一个管理混杂落后的小区成为城市管理创新的新名片,实现了“资源在基层整合、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凝聚”的社会治理“初心”。这充分说明,只有紧贴区域特点,紧扣需求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从“刚性治理”到“刚柔并济”、社区邻里由“淡漠疏离”到“守望互助”的转变。

建宁游园中的古代诗人李白雕像 西善桥街道提供

  聚焦“民众”这个服务对象,街道党工委认识到,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党工委了解到岱山原先大部分社区干部是从农村治理队伍中转型而来,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后,便在随后制定的工作思路中明确强化“培养城市管理干部”这一职能,多次组织社区干部赴成都、杭州、上海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根据工作需要及干部特点,每年分阶段、分类型、分人群开展多轮干部培训,走出一条干部转型发展带动城市治理水平提升之路。可以说,岱山这份厚重的成绩单中,深嵌着工委对社区干部的良苦用心。

  纵观近几年来岱山发展的沉稳足迹,西善桥街道工委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岱山特征、切中发展难题的顶层设计,作出了契合群众心理的战略决策。构建五部一室,创建精品社区,帮扶困难群众,规划医卫事业,调整商业业态,打造教育小镇……星光频现,闪耀苍穹,无不映衬着在岱山治理这场硬仗中,工委运筹帷幄、匠心独具的奉献精神。

  在孟昱看来,真正的城市历史,是每个人的真实生活,汇聚成城市滚滚向前发展的动力,构成这个城市所独有的特质和气韵。作为岱山片区发展的亲历者,看到了“岱山新市集”活动时人间美好的烟火气,看到了无车嘉年华活动中居民脸上洋溢的自信,看到了全民运动会中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个城市历史记录下来,这恰恰是他写作《合力岱山》的动因所在。

  大江奔流,群山叠嶂,“岱山实践”还在持续,“岱山样板”愈加明晰。蝶变的岱山自信满满,风度翩翩。它正以端庄的姿态,秉承“善”的传统,优雅地托举起十万余名群众的幸福生活,迎着“十四五”的东风,阔步向前。

  (梁平)

标签:西善桥街道;治理;保障房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