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3 谱写文化新篇章|聚文化伟力,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4-01-10 19:2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海盈  
1
听新闻


聚文化伟力,为乡村振兴赋能

  【新闻事件】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记者观察】

  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是推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的有力举措,也是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重要工程。2023年9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公布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我省南通市海门区、宿迁市宿城区入选。

  走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张謇纪念馆、颐生文博园等热门旅游地、网红打卡地聚集了不少游客,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这里开展得如火如荼。主镇区周边的中南、颐生、官公河、八烈等村乘着全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东风,纷纷打造起各自的文旅名片。

  同时,海门还因地制宜打造“鲜活海门”“海门礼物”等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起新的文化旅游服务模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去年,东布洲市民农庄田园综合体、青龙港1806景区成功入选省级重点文旅项目,在想文化、希诺国潮文创杯壶研发设计、师山文旅商业综合体、东布洲动画创作实训基地等10个项目成为南通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2023年6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从广泛吸纳就业、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拓宽营销渠道、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对非遗工坊建设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并于7月启动首批省级非遗工坊推荐申报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江苏全省建成各类非遗工坊100个。

  《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主要任务,包括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大力开发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聚焦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群等,优先吸纳其到非遗工坊就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深化产业联动,推出“非遗+”“+非遗”系列产品;支持鼓励非遗工坊进旅游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搭建制作体验销售平台等。

  2023年12月13日,经遴选推荐、材料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南京桂花鸭非遗工坊、雨花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脚踏糕非遗工坊等60个项目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

  60个工坊中,有28个以饮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依托,另外还有13个来自传统美术项目,19个来自传统技艺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个、省级31个、市级以下8个,营造了传承人群体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

  截至去年底,全省各地设立市级以及县(市、区)级非遗工坊共563个,带动就业人数12万人,2023年实现销售额425亿元。


  【江南聚焦】

  近年来,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各方人才汇聚机制,结合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培育文化品牌……江苏乡村振兴活力不断释放,始终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2023年5月30日,本报推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系列报道,关注全省各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出的做法和经验,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注入媒体动能。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集链成群,江苏变个人手工作坊为生产“大车间”,化传统工艺为现代产业,有效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

  《巧手“绣”出振兴路 徐州香包“火”起来》一文中提到,香包文化源远流长的徐州贾汪区马庄村将20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改造成香包文化大院,集香包研发、制作、销售、展览等为一体,飘散阵阵中草药香的香包文化大院,实现了香包的产业闭环,加速了香包制作从十几人的分散小工坊到产业化集聚发展的演变。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主任王侠说:“香包产业化以来,马庄香包每年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成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了村里400余名村民就业,也拉动了周边3000余人就业。”

  《千年苏绣织就乡村振兴“锦绣图”》一文中报道,拥有近2万人口的镇湖,家庭收入75%以上来自刺绣,整个苏绣小镇现有8000余名绣娘、400余家绣坊和刺绣工作室,整个产业年产值近20亿元。当地还成立了自主创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创业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系列服务,针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实行免费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刺绣技艺和创业技能。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县域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西望村特色产业带动强村富民,一抔紫砂土成就“壶乡”蜕变》一文中写道,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泽锋有着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等多重身份,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范泽锋手把手授徒,并用视频录下整个传授过程。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一批优秀技师也都开始免费带徒教学。合作社组织实施的“青蓝结对工程”已经促成380对师徒结对。

  《“点核成金” 光福核雕刻出富民大文章》则关注了文化人才培养。光福镇瞄准高技能人才培养打出组合拳,与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合作,注重学历和技艺双修,打造“雕刻班”,创设苏州首个苏作工艺学院,加快本土工艺人才培养。该镇还组织工艺人才参加研修班、技能竞赛、名师结对等活动,让中坚力量更快成熟、年轻一代更快崭露头角。

  探寻数字化转型,江苏乡村文化产业在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发展中擦出了更多火花。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江苏路径——鱼米之乡文化铸魂聚力》一文为新业态鼓与呼。文中写道,宜兴在丁蜀镇推出全国首个紫砂产业抖音直播基地,几年来,直播基地入驻商家从2000多家增长至8000多家。基地负责人贺海洋说,近两年的紫砂直播量呈几何式倍增,“珽珽紫砂”抖音账号已发展成为月商品交易额超过1500万元的直播间。

  同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江苏路径——鱼米之乡文化铸魂聚力》也为文化新模式发声。文中描述,顺应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苏绣大师姚建萍的数字非遗苏绣作品上线蚂蚁链,24000件数字苏绣上线27秒全部售罄。在全国首个刺绣数字云平台——云上苏绣小镇,用户可在线探索苏绣小镇及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周边景点,了解特色小镇、省级大师、苏绣技艺、苏绣故事,挑选品类丰富的苏绣文创产品。苏绣小镇的新消费、新场景、新文旅、新生态在云上实现。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标签:乡村;振兴;苏绣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