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民俗记忆 专家学者纵论南京西善桥新型赶集文化
2021-05-23 20: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致力于重拾民俗记忆 为民众编织文化纽带

专家学者纵论南京西善桥新型赶集文化

  赶集是我国乡村村民定期在固定地方进行商品交换的一项活动。由于我国小农经济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村民之间少有交集,村与村之间也相对孤立封闭,集市的存在成了民众获得农副产品、满足消闲娱乐需求的方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集市正渐渐淡出大众视野,成为渐远的乡村生活记忆。近年来,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创新作为,致力于重拾这一民俗记忆,为城区民众编织起融传统与时代元素为一体的文化纽带。

岱山新城大家庭家长不好当

  在城区办集市,并非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的一时兴起。从2017年举办第五届全民运动会,2018年举办首届“无车嘉年华”,2019年举办第六届全民运动会,2020年启动第一届岱山新庙会,到最近2021年筹备“首届西善民歌节暨第二届岱山新市集”,徐立一直在尝试用更多元的方式将当地居民凝聚在一起。

  “我们所在的这个片区,叫岱山新城,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99栋高楼,400万平方米住房,目前已经入住11万人。这11万人由全市各地拆迁而来,人口结构相当复杂。我们都有体会,小家庭和大家庭不一样,大家庭兄弟姊妹多,一母生九子,各有所好,矛盾肯定有,大家庭的家长就特别难当!”来自各地的11万人在这里共同生活,用什么维系情感,统一思想,并让大家感受到幸福快乐,成了徐立不得不去思考解决的问题。

  先是举办运动会,“让大家从家里走出来,到运动场上一拼高低,去唱歌,去跳舞,通过唱歌跳舞,大家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在唱歌跳舞过程中,感情越来越深厚,今天你帮我带菜,明天我帮你带孩子,他们又由熟人变成了亲人”。

  去年,为了把因疫情防控宅在家里快憋坏了的居民热情调动起来,徐立挖空了心思琢磨:到底什么样的互动才能将大家真正调动起来?20年前,我们都赶庙会,现在,是不是也能办一场庙会?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办就要办新庙会,新庙会和旧庙会区别在哪儿?共同点又在哪儿?在并没有完全思考好的情况下,新庙会就办了起来。

  新庙会一开办,现场的火爆程度几乎让人不敢想象。“活动的当天让我很紧张,不到700米的岱山中路,瞬间人流量接近1万。作为地方主官,我片刻没敢离开现场。3000只鸭头,一个半小时一扫而光,500斤龙虾也一个小时一扫而光……当日人流量大概11万左右,两天下来20多万,我连续两天从下午4点钟一直站到晚上10点钟散场。”徐立回忆说。

  今年,徐立想要办第二届新市集。出于逐步创建起西善桥商业和文化品牌的长远考虑,为十年以后的西善文化发展打下第一根桩,西善桥街道特意在5月22日举办了“首届南京西善赶集文化论坛”,通过相关专家、学者的座谈研讨,进一步探索在新形势、新格局下,地方经济及文化产业到底该以什么为支点去打开一个新局面。

从当地传统文化中挖根寻源

  对于西善桥新庙会开办的意义,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原局长高安宁强烈认可,“99栋高楼的11万住户,从主城区四面八方拆迁过来,短期内难以建立对这个地方的乡土认同,而通过赶集的形式,可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把我们的新居民凝聚到一起,新庙会实际上就是新城区连结广大社区民众的纽带!”

  那么到底该怎样把新庙会的篇章做好、奏响?

  高安宁表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丢弃乡愁!邓丽君有首歌《小村之恋》,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冈,依偎着小村庄……这首歌唱的就是乡愁,邓丽君唱出了乡愁中的自然界内容。当然除了自然界,乡愁还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方面的内容。”

  现在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太快,千村一面,千城一面,很多新城区的街道太雷同,没什么个性特色,高安宁很是担忧,“我们今天的新城区,再不搞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就失去根基了。”鉴于秦淮区对传统文化、传统老街巷、老民居建筑保护比较好的现状,以及自身多年参与秦淮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经历,高安宁在现场分享其经验:“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并陆续出版了一些图书。其实挖掘、整理不是目的,我们长期做的工作就是把挖掘、整理的内容再作为打造、传承秦淮文化的资料,进一步做成新的规划。因此,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西善桥不乏丰厚的文化资源,雨花台区文化局原局长朱向东说:“西善桥地区目前有新石器时代‘太岗寺古文化遗址’、商周时期‘黄家山古文化遗址’,以及汉代文化遗址等。由于西善桥地属石子冈、观子山、岱山余脉分支,风水极佳,自东吴起西善桥即为国家陵区。”

以特色内容获取新的生长点

  传统意义上的庙会是宗教活动的产物,随着时间的发展,“庙会向集市转型,明代初期真正形成了买卖形式的经济活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民间赶集活动”。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永泉在现场分享道。如今的庙会,名义上是庙会,但宗教色彩已经淡化,保留了经济活动和文娱活动,成为我们口中所说的集市。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志高看来,庙会与集市都是定期的商业活动,所不同的是,赶集相对更加频繁,而庙会是超大型的以年为单位的活动。

  庙会也好,集市也罢,都是商品流通不畅背景之下的特定产物,如今的城市有固定的商铺和固定的经营人员,买卖东西都很方便,人坐在家里,打一个电话,下一个单,东西就送上门来了,那么居民怎样才会把需求的目光再次转向集市呢?

  “你的商品必须有特色!”南京历史文化研究学者薛冰,借南京古旧书市集的例子谈起市集商品特色问题。南京朝天宫附近的古旧书市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形成,到2000年前后,摆设的摊位有1000个左右,全国各地都有专程来这里淘书的人。古旧书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买到的,而且每一本都不一样,大部分人喜欢亲眼看到这个东西,拿在手上才比较放心。

  古旧书市集有相当大的价值,因为有这个市场在,很多被大家忽略的文献资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我们确实在南京这个旧书市场上发现了大量正规的文献资料,比如我自己搜集的有关南京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有一半是在旧书市场淘来的,都不是在正规的书店可以买得到的。”薛冰谈到,对于古旧书的利用,也符合我们当下的环保意识,符合新的生活习惯。旧书市集的从业人员,有的是下岗工人,他们每星期来这里做两天生意,挣的钱够生活一个星期,这也是给国家减轻负担的一种方式。古旧书市集还有一个最大的价值,它的存在使南京形成全国最大的古旧书聚集地,吸引全国各地爱书人前来,对于南京的文化地位巩固和文化氛围营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所以今天我们举办新庙会,商品就要有独特性,不然很难吸引人来买。”谈到西善新市集,薛冰寄予了期望。他认为,这个集市的效益,不仅应该体现在现场的教育意义上,它对于西善桥地区、对于整个南京市文化氛围的提升都将是有贡献的。

搭建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好了,也是可以赢得年轻人的。“我们实事求是地讲,对于很多传统文化,年轻人可能不是很感冒,他觉得比较老、比较旧。然而故宫文创的成功让我们发现,年轻人可以觉得传统文化也很酷,它这里面就是抓住了互联网的一些重要特点,抓住了年轻人的心。其实你会发现,我们这么多的文化和遗产,通过好好加工之后是可以抓住年轻人的。”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王宇表示,线下的一些消费完全可以通过线上化的改造,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未来技术时代不断进步,为更好顺应线上线下发展趋势,西善桥的庙会文化可以梳理出一些重要的要素,不同的时间点打造出一些不同的关键词,切合当前年轻人的喜好和时下的热点,这样通过网络搜索,可能就会吸引到更多人,每年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调整,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对此,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驻会秘书长华庆也表示,“赶集文化的主题可以和传统手工艺相关联。例如西塘汉服文化周,从2013年到2020年,举办了8届,一届比一届影响盛大,它包括朝代嘉年华、汉服好声音、水上传统婚礼、铠甲展……涉及的传统手工艺非常多。”所以可以有这样一个思路: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赶集文化都可以是传统手工艺主题。跨界合作是未来一大趋势。西善桥新庙会需要交易的东西或者做的商业活动、文化活动,可以找一些第三方组成一个联盟性的组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众专家、学者的智慧汇聚是西善桥集市文化乃至文旅事业开创的能量站,但如何让传统民俗文化顺利坐稳现代化快车,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厚植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让历史血脉与现代精神共生共闪耀,是一场荣耀而充满艰辛的征途。西善桥街道已经迈出了步子,“第二届岱山新市集”将收获怎样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江南时报见习记者 张雅倩 南京报道)

标签:庙会;市集;集市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