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镇“行走的红色思政课”获中宣部政研会关注
2025-08-25 10:54:00  来源:苏州市吴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1
听新闻

  近日,桃源镇以红色戏剧赋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做法被中宣部政研会关注报道。

  今年,桃源镇“行走的红色思政课”全新启幕,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铜罗小学、青云学校(小学部)推出两部创新剧目——《何以抵万金》与《星火燎原》,以艺术之力赓续红色血脉,以青春之声唱响时代强音。当前,桃源戏剧家协会的老师与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正组织孩子们积极排练。

  桃源镇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多年来,致力于探索用活用好辖区内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赋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2024年以来,桃源镇依托“小板凳”课堂,开展“行走的红色思政课”项目,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在文化传播与育人模式的完美契合中,让理论宣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思政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为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2024年8月,桃源镇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推出“以戏述史”行走的红色思政课,根据本地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改编排演了《秘密联络站》《我送亲人过大江》等情景剧目,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迪的完美融合。两部红色短剧已在百姓舞台、乡风文明会客厅等平台完成展演,并结合“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登上各小学“开学第一课”,为桃源乃至吴江爱国主义教育培植深厚土壤。《秘密联络站》讲述了1940年夏天中共地下党员在铜罗古镇福泰兴烟纸店内接头并传递情报的故事;《我送亲人过大江》则改编了1949年渡江战役时期,年仅19岁的船家女颜红英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摇桨送解放军过江的故事。该社会实践项目调研团队和调研成果在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表彰中获评一等奖。

  在培育模式上:桃源镇构建“基地+学校+志愿”三方协同的红色实践育人新模式,即依托基地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高校人才、专业等资源优势,汇集老戏骨、小戏骨等戏剧表演爱好者的志愿力量,共同打造高质量红色剧目,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赋能增效。

  在表现形式上:“行走的红色思政课”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刻板模式,以戏剧这种更为生动有趣的表达形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在学生演、学生看、学生悟的过程中,起到了戏剧塑形、思政润心的传播效果。

  在呈现方式上:一方面,“行走的红色思政课”以舞台表演、“小戏骨大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沉浸式演出等方式,让学生、百姓等群体获得更丰富多元的体验和感受,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对本土红色历史文化的知晓度和认知度;另一方面,将情景剧目录制成短视频,并进行艺术化处理,通过线上平台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并为交流互动提供平台,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行走的红色思政课”通过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线上与线下形成合力,构建了多场域运行、多形式呈现的合力宣讲空间,爱国教育成果显著。“行走的红色思政课”依托经验丰富的“老戏骨”与活力满满的“小戏骨”两支志愿表演队伍,以“老带新”的形式共同排演剧目。“老戏骨”成员以桃源戏剧家协会师资资源为主,“小戏骨”成员以铜、青、桃三所小学热爱戏剧、表现能力强的学生为主,通过“手眼身法步”等戏曲基本功及“声台形表”等表演基本功练习,让学生在有声语言艺术表达和舞台表现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融合戏剧舞美效果,更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让受众能够深刻领悟革命历史的精神内涵。这种“以身入史”的方式,不仅使理论宣讲更加鲜活立体,还通过舞台戏剧语言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编织成动人心魄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今年两出全新剧目中,《何以抵万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的赤子之心为创作蓝本,讲述他扎根地质科研,以及与家乡铜罗小学师生们的深厚情缘,展现其以知识报国、以情怀育人,诠释“家国重器,何以抵万金”的深刻内涵。《星火燎原》创新融合京剧艺术与革命叙事,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员阿杰以剃头匠身份为掩护,发动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斗争的峥嵘岁月,让红色记忆在传统戏曲的韵律中焕发新生。

  当“老戏骨”们用沧桑声线演绎峥嵘岁月,当“小戏骨”们以稚嫩身姿重现历史场景,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正是“行走的红色思政课”最动人的教育图景:让历史站起来行走,让思想活起来流动,让每个人都在沉浸式体验中,找到自己与宏大叙事的血脉联结。

  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夏剧场灯光亮起!

标签:桃源镇;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思政课
责编: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