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春申君黄歇以土堰水筑成堰埭,得名春申埭,后称为黄埭。苏州市相城区黄埭境内河浜交织,水土富饶,民兴商盛,是当时苏州西北部和无锡锡东地区的商埠重镇。黄埭老街正是承载小镇商贸的核心区域,自然而然成为黄埭繁荣面貌的象征。三里长街,店铺鳞次,商贾云集。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前,全镇已有各类商店303家,手工业店铺8家。
东起斗姆阁,西至琳桥塘(现名西塘河),全长1372米,这就是黄埭老街的全貌。以河渎桥为中心,分为东街与西街。塔桥、中市桥、洪墓桥、香花桥、兴国寺、城隍庙等“黄埭十八景”就分布在老街上。
老街上商铺民居都临河而建,一户挨着一户,一间排着一间,井然有序,鳞次栉比。粉墙黛瓦,前厅面街对客,后房浣衣洗菜,既有江南水乡的别致,又充满了市井生活的热闹。小店老板的吆喝、顾客的驻足、食客的谈笑风生、往来船只的交接、闲逛的行人、忙碌的住户……老街曾经的繁荣兴盛仿佛就在眼前。
伴随历史演进,老街在一点一点经历着变迁。城市发展必经新旧交替,老街正是发展中的黄埭镇那新旧交替时刻的折射角。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城镇基础设施陆续建起,时髦靓丽,老的古城旧街与其交相呼应,古朴醇厚。一新一旧,一靓一朴,成为发展中城镇特有的时代烙印。黄埭老街在城镇发展进程中也经历着时代发展的冲击和挤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老街中段(芳桥至中市桥)数百间砖木结构的旧式民宅及店铺被拆除。2001年,西街潘家弄至洪墓桥段的民房、店铺也被拆除。在原来的基础上,卫生院、银行、书店、三层小楼、新式民居等逐步建起。老街的部分旧容虽被抹去,却以另一种新貌继续存在。
熙馀草堂位于老街西首,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是本地乡绅朱福熙的宅院,由“香山帮”工匠精心营造而成。在2005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作为黄埭评弹文化的活动场地经常承办演出。
在老街古今流转的过程中,黄埭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优美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不论小镇如何变化,老街始终保留了下来,它以处变不惊的姿态面对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
近年来,黄埭镇开始着手黄埭老街区域改造项目。老街改造是黄埭镇打造“五个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老街的改造将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将老街打造成一个集旅游、商业、生活、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如今的老街洗净铅华,流露出它原本的质朴与肃静,既保留着曾经繁荣时期留下的印记,又融合了如今城镇发展对它进行的改造,就像定格在新旧交替档口的照片。
黄埭老街见证了几个世纪以来黄埭镇的兴衰变迁,它如同历史的长镜头,对准日新月异的黄埭镇,以自身为胶卷记录下了这个古镇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在未来,它还将继续记录并见证黄埭镇的变迁。(顾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