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教研平台 打通教育产业对接渠道
2021-06-07 17:37: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教学相长,研有所得。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整合资源要素,智慧共创、平台共建,推进系列教研中心建设,让科研有支撑,创想能落实,打通教育与产业对接渠道。

  【联盟实践概述】

  随着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不断深化各类实践探索,产教融合的内涵、外延、使命也逐步拓展和丰富。为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指出,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可见,紧密联动产业的学科建设以及校企联合建立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已成为进一步实现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促进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共同发展、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资源要素聚集融合、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形成“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

  结合当前政策导向,联盟各成员单位秉承资源共享、智慧共创、平台共建理念,共同推进系列教研中心建设;联合开展科研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针对不同的空间、对象、主体,打造定制化智慧学习工场……多措并举,打通教育与产业对接渠道,切实落实教育行业改革创新发展。

  联合共建教研中心

  为落实产教融合战略,以教学科研助力企业发展,针对特定领域,联盟高校和企业联手建立了多个教研中心,以项目化方式和任务型团队共同开展有特色、有重点的教学、培训、科研等项目,形成了内外部力量有机结合的多元开发模式。教研中心以联盟独有的平台和资源为抓手,联合攻关企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提供触手可及、精准直达的解决方案。

  围绕风险管理、财富管理、资本市场、财务审计等领域,联盟成员单位联合成立了多个教研中心。其中,南开大学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成立系统性风险研究中心,针对性地研究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性风险理论及防控机制,已成功发布国内首个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厦门大学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成立资本市场教研中心,紧密围绕资本市场分析、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个方面探索建立产业创新平台。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成立私人银行教研中心、金融与会计教研中心,私人银行教研中心聚焦人才规划、课题研究和资质认证等领域,致力于打造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领域教学科研的产教融合平台;金融与会计教研中心通过有效整合企业丰富的业务实践经验和大学突出的教学、研究与培训能力,为企业在资产负债管理、财务会计等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平台。共建教研中心的创新实践,从企业及社会需求出发,通过聚集融合高校突出的教学科研资源要素,促进了校企资源共享、智慧共创、平台共建。

  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面向企业生产需求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至关重要,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联盟聚焦产业热点,挖掘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和难题,由联盟高校和企业共同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和专职科研队伍,承担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献计实体经济。目前重点围绕“新金融、资本监管、住房保障、区域一体化、数字货币、区块链、智慧风控”等领域共同开展联合科研课题研究。

  打造智慧学习工场

  技术重塑教学模式、科技改变教育形态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以产业端发展所需的技能培养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个性化学习和教学为手段,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教育体系框架逐渐从理论变成现实。联盟成员单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时应势、以变应变,启动智慧学习工场项目。

  智慧学习工场是一个开放的新型教育实验平台,通过将先进的技术革命成果与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无处不在的学习和创造空间,并根据产教融合战略指引,从产业端发力,有效促进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效应的协同、叠加、放大,推动产教融合向着要素更聚集、模式更灵巧、载体更丰富的方向演化升级。

  智慧学习工场的建设集成了三种驱动教育形态深刻变革的强大力量:一是人类对更美好、更理想教育的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公众追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呼唤更多样、更智慧、更因变、更富创造性的教育形态。二是新技术的集群突破。新技术发展已经动摇了传统教育体系存在的技术限制,为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传承式学习到创新性学习,从孤立的个人学习到交互式的伙伴学习,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灵巧学习,从脱离真实场景的学习到身临其境的演练……这一系列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重新定义学校、老师、学习、课程、流程等各类教育要素形态。

  智慧学习工场是引领教育形态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产教融合的新载体、未来教育的新形态,项目自正式启动实施以来,已经先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金融、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新商科”等领域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智慧学习工场创新实验。

  【特色案例精选】

  建行-南开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

  “建行-南开系统性风险研究中心”是联盟成员单位合作成立的首个学术性研究中心,是金融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也对联盟校企合作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中心致力于研究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性风险理论及防控机制,将高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应用于指导银行业务中涉及的“预防、监测、管理”等风险管理实践中。中心成立后,双方根据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需要联合组成任务型项目团队,以系统性风险管理前沿理论技术为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工作,成功构建“建行-南开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

  “建行-南开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是国内首个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旨在实现科学、精准、动态的系统性风险水平测度和预警,进一步预测其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该指数体系以银行和房地产两个领域为着力点,包含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指数和房地产系统性风险指数。

  1.银行系统性风险指数。该指数包括机构个体风险、联动和传染效应、波动率和不稳定性、流动性和信用四个维度的14个关键指标,既反映了银行业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水平,也预示着未来宏观经济的下行风险。研究团队通过大数据聚类分析,将中国的银行进行分类,观察同一组内银行间的相关程度如何随时间而变化,提出并建立了适用于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分组测算体系。同时,通过同一组内上市银行的市场交易信息,近似测算该组内非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对传统量化指标进行了创新性拓展。

  2.房地产系统性风险指数。该指数以住房价格指数、新增个人住房面积、新增住房销售面积、无风险利率以及贷款利率为基础,以基于百慕大期权原理的居民再融资过程为串联机制构建。研究团队通过绘制全国房地产系统性风险指数,研究分析房地产系统性风险指数与经济金融状况的相关性。

  “建行-南开系统性风险指数体系”在反复回溯和修正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了对系统性风险指标的实时、动态发布,为精准、差异化金融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

  住房租赁企业发展课题研究

  住房金融体系的发展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住房金融体系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住房金融是联盟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校内设有“住房金融研究所”,聚集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住房金融领域研究专家。住房金融也是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的传统优势业务之一,“要买房,到建行”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建设银行又秉承“长租即长住,长住即安家”的住房理念启动了“住房租赁”战略,从住房供给侧发力,主动探索多渠道、市场化手段发展住房租赁业务的新模式,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打造CCB建融家园,成立建信住房服务公司,推出一揽子住房金融产品,着力解决住房租赁市场痛点问题。

  2020年6月,依托双方在住房金融领域的优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建设银行、建信住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申报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科研课题《有效利用金融手段支持住房租赁企业发展研究》(已中标)。各方强强联手开展相关研究,明确了三个研究目标:一是研究提供租赁行业解困类的中长期信贷支持计划;二是建立和完善住房租赁多元化融资体系;三是提供分类构建住房租赁金融监管机制的依据。该科研课题通过深入研究住房租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住房租赁企业融资模式、租赁金融监管等内容,提出了对住房租赁企业具有切实纾困作用的金融支持思路和措施。

  上海财经大学发布《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0)》

  联盟高校上海财经大学立足全国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事业开展情况,结合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冲击、科技创新对金融模式的影响,对普惠金融事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形成《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0)》,并于2020年12月9日正式发布。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发展思路、客户需求变化、产品创新发展、渠道建设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等,并结合政策导向和外部环境变化,指出了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事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了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0)》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社会性,致力于为我国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助力商业银行更有针对性地为更多长尾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在国家新发展阶段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

  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助力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尝试,它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为中心,实现了灵巧学习、集成化场景、全域感知、智慧管理的有机结合,再现了信息技术发展融合产业创新变革趋势下新企业的真实生产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场景化教学体验服务、教学实训和创新创业环境。

  2020年以来,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步伐持续加速,分批次遴选了30余所高等院校开展项目试点。项目实践方立足于产业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拓符合数字经济及未来趋势、契合高等教育使命的发展路径,开展教育形态改革新探索。一方面将现代行业领军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互联网“迁移”等方式置入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科学引导学习者模拟商业运作,并充分挖掘数据内涵用于商业决策,培养学习者商业运作具体过程实践能力、商业分析与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依托新商科研究院所,聚焦产业发展趋势、商业模式变革、岗位人才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驱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教育环节创新,实现教学成果惠及企业建设,引领商科教育主动回应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各方联合、产教联动、动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标签:实践;联盟高校;系统性风险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