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家国情怀铸就知识分子灵魂
2025-08-23 12: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曹洋  
1
听新闻

  1965年6月至7月,书法界掀起了一场大型的“兰亭论辩”。作为“兰亭论辩”的发起者,郭沫若和高二适两位先生备受关注。位高权重的郭沫若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质疑,是基于文化艺术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仅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无名之辈高二适对郭沫若论断的质疑,则是出于“学术为公”的精神。由于两人地位悬殊,高二适所显示出的文人风骨尤其令人钦佩。

  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中,高二适似乎只是穿梭在韩国均、章士钊、柳诒徵、于右任、林庚白、沈尹默、潘伯鹰、林散之等师友长长短短的诗行里,虚幻而又真实。直到“兰亭论辩”爆发时,高二适才一下子闪耀在舞台中央,那一身冷峻凌厉的风骨震惊了书坛,刹那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瞧,那个人是谁?

  高二适并不神秘,他只是把自己安顿在书斋里,把情怀投射到整个中国文化的照壁上。高二适本平凡——

  高二适出身于苏中长江之畔的一个书香门第,5岁便随父亲读诗写字,自此诗书与高二适一生相伴,而由诗书演绎出的魏晋风骨和家国情怀则是高二适显著的两个文化胎记。即使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高二适依然坚守“一生也作千年调,两脚犹须万里回”的文化梦想与担当。高二适在乡里蛰居30余年,蓄养的文化元气混合着骨气支撑起他瘦硬的脊梁。可是——

  痛心于民众的疾苦,见识了腐败的国民政府,即便有陈树人、章士钊、孙科这些政界大靠山,高二适还是毅然主动放弃进入主流政治圈的机会,写下“临文耻作衙官态”以明志,即使进入立法院做秘书,却立下“三不”誓言:“不入党,不参与政治活动,不受训。”他只耽于自我编织的“以礼治国”的文化梦,此梦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众多知识分子探索的“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文学救国”“教育救国”系列图谱。于高二适,这个梦不是虚构的幻象,而是落实到书斋的生活,即左手与章士钊相约“并肩厕入中唐大师讲坛”,右手致力于重振“江西诗派”。经过数十年耕耘,高二适建立起自我的校勘学、自我的诗学、自我的国学。高二适数十年校勘刘禹锡文集和柳宗元文集,形成了独特的“三要四法”高氏校录法。对柳宗元文集的校勘,高二适可谓“自北宋来,从未有人用力及此”,及恩师章士钊出版皇皇巨著《柳文指要》后,他随即指谬200余条,所勘误辞条有些数百字,有些上千言,不啻为严谨的小文论。因此,高二适甚受章士钊嘉许:“惟愿天下人知有独学自成,不求人知之高二适其人,故郑重以出之。”同样,高二适对“江西诗派”宵旰攻苦,力追“一祖二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写下万余首诗,形成了高氏诗学体系。他作诗用情至深,曾言:“吾诗常带泪痕,然不伤心则又无言也。”何故至此,诗友曹经沅认为其诗是“外冷内热”——“内热为苍生”。高二适“为苍生”立言,继承的是《诗经》直面现实的勇气、屈贾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当代学者、作家费振钟赞之为“江西诗派”现代传人。

  高二适生于乱世,却有幸结识了一批如他一样深爱传统文化的名士,这群知识分子的文字风谊穿透了年龄、身份、地位的世俗之墙,让高二适“适吾所适”地沉浸在文化的理想秘境。高二适一生坚守“人生三道”,即日常言行合于道,理智近于道,公私义谊符于道。此“道”既有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坚持,也有“济世”之道的探寻。当旧中国翻过去时,高二适的家国情怀并没有随之而逝,相反这个情怀更加浓烈了。他敏锐地意识到,即使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中华文脉也不能断裂,于是——

  高二适转向专研书法。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高二适冒着极大的风险,鲜明地提出,史不可废,书不可废,否则,数十年后,国人无异于禽兽。

  高二适《刘桢公宴诗》(《高二适墨迹(下)》第12页,中国美术馆收藏)

  此刻高二适心中的书法已与中国文化乃至国运紧紧镶嵌在一起。高二适以国学、诗学作根基,将司马之文、少陵之诗、右军之书完全融为一体,他的书法重塑了书学与国学互为表里的典范,进入了研究与创作思维互换的状态,回归到艺术与生活合二为一的生命体验。陆俨少曾题赞高二适墨迹:“诗文之赡则,书字之遒美,近世亦安得哉!”观赏高氏“四体书”,总感觉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气势扑面而来,这股气势裹挟着书卷气、金石气和骨气,他把对文化对艺术对家国的赤诚之爱糅进风樯阵马的线条里。高二适放言:“世人无我,我无世人。”是的,高二适就是这样——

  他眼里只有真知,只有真理。高二适批怀素《自叙帖》不足道;说沈曾植书法为恶札;不认可柳宗元对《易经》“九六”的阐释比刘禹锡准确透彻,并由此引发与章士钊的一场学术官司:刘柳优胜辩。他将象数易和义理易结合在一起阐释“九六”,把千年刘柳之辩引向深入。自然,当郭沫若否定《兰亭序》时,高二适率先撰文反驳,也就并非偶然。高二适从历史的边缘前置到中央,并非名利的诱惑,而是秉承“学术公器”精神和一身风骨双重驱动力使然。他针对的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权威,而是基于家国情怀的精神诉求,将自我设定为中国文化的门神,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家园。不管谁来践踏它,高二适都会全面迎战,以命相搏。

  章士钊生前对高二适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当尘封的历史之幕徐徐展开,诚如章士钊所言,不少大大小小的人物逐渐风化模糊,而高二适却以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铸魂,鲜亮地立在那里——

  瞧,他就是高二适,百年巨匠高二适。(作者系高二适研究院首任院长、江苏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一级美术师)

标签:郭沫若;风骨;论辩
责编:邓雯婷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