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天|一盏灯火,点亮万千心灵——读《艺术夜校,激发潜能的精神夜航》有感
2025-08-22 14: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蒯天  
1
听新闻

  夜幕低垂,都市霓虹次第点亮,白昼的喧嚣渐渐褪去,一段属于内心与灵魂的时光悄然开始。读罢202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美术副刊刊载的竺照轩教授《艺术夜校,激发潜能的精神夜航》一文,我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这篇文章温润人心,如同夜色中的一盏明灯,不仅生动呈现了“艺术夜校”这一文化新现象的活力与魅力,更深刻回应了当下社会对“精神归属”与“自我实现”的迫切渴望。文章以鲜活案例为引,辅以深邃的思想分析,揭示了艺术夜校作为当代“美育灯塔”的现实意义与深远价值。

  文章中介绍:自2023年底起,国美社会美育学院依托优质课程与雄厚师资推出“国美夜校”,以“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为目标,不断推动艺术教育与城市生活的融合创新。“国美夜校”突破了传统校园的空间界限,延伸至杭州天目里等繁华商圈,活跃于清波街道、钱江新城的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让艺术教育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都市夜晚最温润的文化风景。

  “艺术夜校”这一概念,初听似乎只是传统夜校与现代审美的一次偶然相遇,实则承载着中国社会文化结构深层调整的内在诉求。它已不再是教育体系的“补丁”,而是面向全民、联结生活、通向未来的“文化新平台”。它不仅点亮了一间间夜晚的教室,更点亮了无数被生活磨平棱角的灵魂。

  文章视角开阔,收集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同类事物加以分析: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全民、全龄、全域、全时”总分校模式;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持续打造的京西文化艺术阵地综合体;浙江省文化馆推出的免费“艺术自习室”,开设“没有围墙的夜校”;成都市美术馆打造的特色青年夜校……各种模式,殊途同归,在文化馆、美术馆与院校合力推动下,艺术夜校正以一种文化惠民的创新实践,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书画、手作、生活美学等大众喜爱的课程一经推出,便常常出现“一课难求”的盛况。由此可见,艺术夜校是真正落在了民众的心坎上,夜校的兴盛,既是成果,也是城市文化格局创新的生动注脚。

  文章开篇汲取了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一个日常片段:夜晚来临,二楼教室门口人影攒动,本该下班回家的人们,纷纷赶来等待开启一堂夜间艺术课。那一刻,我忽然就体悟到“生活之上,艺术为翼”的深意,这种艺术教育的“烟火气”,折射出公共文化资源从中心走向边缘的温暖历程。曾几何时,艺术教育似乎是“象牙塔”的特权,局限于高校课堂与美术馆展厅,成为普通民众只能仰视的“阳春白雪”。而今,艺术夜校打破藩篱,走入社区、街巷与日常生活:书画、陶艺、皮具、摄影、非遗技艺……这些课程以温和、亲切的方式回归普通人的身边,将教育的边界从课堂扩展至城市与心灵的深处。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重建。在艺术夜校,艺术不再是展厅里的遥远景观,而成为日常的亲密伙伴:是晚饭后的轻松时光,是工作之外的心灵慰藉,更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一座桥梁。艺术从“可观”走向“可感”,从“欣赏”转为“创造”,实现了从“他者化”到“主体化”的深刻转变。诚如文中所言:艺术夜校的蓬勃兴起,绝非简单的文化消费热潮,而是社会美育需求长期积淀后的集中释放,映射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内涵的深度追寻,更折射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通过艺术赋彩生命、重构生活美学的迫切需求。

  文章深刻指出,夜校的功能正从昔日“扫盲式”的实用教育,转向当下“美育式”的审美启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夜校,主要面向工人、农民与失学青年,以知识补充为目标;而当下的艺术夜校,则以审美、创造与体验为核心,强调“心灵激活”而非“知识灌输”,这是教育理念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飞跃。

  “在觉知中创造,在创造中觉知”——这正是当代美育的核心要义。艺术夜校重过程、轻结果,重体验、轻功利,强调成长而非竞争,使人从“社会角色”中抽离,成为“感知的人”“创造的人”“自由的人”。正如竺照轩教授所言:“艺术在此,是抚慰,更是自我觉知的路径。”这一理念无疑是一场教育观的深层革命。

  艺术夜校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激活一个更为丰盈、自洽、富有审美素养的“真实自我”。在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这盏夜校之灯,不仅照亮了技能,更照见了内心。它让课堂成为自我修复的疗愈空间,成为一场关于“如何生活”的教育革命。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育,不是为了功利性的目标,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章通过回溯了1928年蔡元培先生创办国立艺术院时(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三大办学宗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今日的“艺术夜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时光流转至今时,“促进社会美育”的初心已经有了更丰盈的时代表达,社会美育扩展为全民教育,从特定场域的艺术训练,拓展为覆盖全民的教育实践,那份人文意涵,也随时代步履不断沉潜,生长出更为深远的精神厚度。

  文章还具体描绘了艺术夜校的形式与内容:从传统美术课程到iPad插画工坊,从泥陶非遗到都市潮流文化……艺术夜校不再局限于“画画”“写字”的老路,而是在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焕发出惊人的“文化再生力”。它不仅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还借助数字媒介实现跨时空教学,展现出一种“混合式、多维度”的学习新形态。这种包容性与创造力,正是当代美育的独特魅力所在。

  然而,文章并未停留在“夜校热”的繁华表象,而是冷静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隐忧:课程趋同、模式单一、师资不稳、场地紧张……这些问题若不能解决,将影响夜校的长远发展。作者认为其破解之道,在于建立长效机制,并列举了大量各地的一些探索性措施和经验。例如:通过拓展服务对象、延伸服务链条,形成“普通教育+生活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依托“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将夜校学习成果纳入其中,累积转化为学分,构建完整的个人数字学习档案;突破传统课堂的藩篱,联动社区与企业,将特色人文地标、产业园区、非遗工坊等转化为实践基地,让学员可以“点技术”“选导师”“换场景”;同时整合高校与社会资源,吸纳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加入师资队伍,以社会化、项目化、市场化的方式选聘人才。这些探索,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更在逐步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美育生态,使夜校真正融入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与城市的交融,艺术与生活的共振,个体与社会的互映,文章结尾处那句“夜校灯光与城市霓虹相互辉映”为艺术夜校做了一种文化意象上的升华,夜晚不再只是疲惫的终点,而是心灵的新起点。艺术夜校为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可能,也点燃了文化自觉与个体尊严的星火。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心灵的呼声,而艺术夜校,正是那扇悄然开启的窗,唤醒人们对美、对自由与自我成长的渴望,它不是教育的补充,而是文化精神的重建。

  愿这盏“夜航之灯”,不仅点亮一时的潮流,更化为新时代全民美育的星河长光,成为滋养心灵、涵养人格、重塑文化自信的坚实力量。愿未来的中国,有更多的人在这场“精神夜航”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热爱,让艺术真正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之光。

标签:夜校;艺术;美育
责编:张姣姣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