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
2024-07-04 21:4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董淑华  
1
听新闻

  孩子的生日,妻子总是挖空心思地做几道孩子喜欢吃的菜,然后煮上自己亲手擀的“长寿面”,添加上要么用鸡蛋,要么用牛羊肉,要么用虾仁等做出的色香味俱佳的“卤子”,将疼爱装得满满的,再端到孩子们面前。

  女儿过生日,30多岁的儿子,一边分享着妹妹的长寿面,一边像个顽童一样,嬉笑着对妹妹说:“感觉俺妈今晚做的面,没有给我过生日做的面好吃。”女儿也不甘示弱,一边吃面,一边若有所思地对哥哥说:“得了吧!你意思不就是说,俺妈光疼爱你吗?自恋!这是‘妈妈的味道’,懂不!”尽管儿子、女儿都已长大成人,有时候却仍像没长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争宠。

  女儿一句“妈妈的味道”,触动了我的心弦。老娘已去世十多年了,在我近60年的人生岁月中,从未细细地品味过什么是“妈妈的味道”。

  什么是“妈妈的味道”呢?我在内心反复念叨着,在大脑记忆的“U盘”里,不停地搜索着、寻找着。

  我们这代人,结婚成家前,没想着过生日,自然也享受不到生日蛋糕、长寿面等美食佳品,更无法感受到现在孩子口中“妈妈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也许是年幼时,偎依在母亲的怀抱中,闻到的诱人的奶香,感受到的温暖。印象里,不管母亲是如何地忙碌、奔波,汗涔涔的衣衫被辛苦沾湿,亦不失叫我迷恋的气息。

  “妈妈的味道”也许是在儿时,每到夜晚母亲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补衣服时,灯光如豆,缕缕油烟所散发的味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母亲的一双手,一根针,缝补着全家人的“夏衫冬棉”。

  “妈妈的味道”也许是从我记事时起,母亲总是天不亮起床,将头天晚上用水浸泡好的小麦、地瓜干、高粱、玉米等,用石磨磨成“煎饼糊子”。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手扶早已“弯如弓”的磨棍,跺着一双小脚,推着沉重的石磨,艰难如爬山涉水。长年累月的汗水散落,石磨周围已踩出一圈岁月的沟痕。待日出竿高,母亲再将磨好的煎饼糊子端到锅屋,支起鏊子,烟熏火燎中,一张张黄澄澄、香喷喷的煎饼,在母亲手中飞舞。我们家的整个庭院,都弥漫着煎饼的香味。

  “妈妈的味道”也许是小时候我最爱吃的“豆末糊”。14岁那年,我每天步行到15里路外的石桥中学读高中。每天早晨,母亲天不亮起床,切几块花生饼片放在锅里,加水煮沸后,将用水调成糊状的地瓜干面或大米面倒入锅内,煮开后,再加上点食盐,切一把白菜心放在锅里,然后才到床前叫醒我:小三,起来吃饭上学了。

  小的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早饭是地瓜干糊糊,中午是煮地瓜,晚上是煮地瓜水,就这还是吃不饱的。母亲每天早上给我做的加菜“豆末糊”,在我们家已是“最高待遇”了。那味道至今难以忘怀。

  此时,我恍然大悟,在我们这代人心目中,“妈妈的味道”是生活的艰难,岁月的艰辛,是母亲为儿女不知疲倦的操劳。“妈妈的味道”是冬日里的暖阳,夏日里的清风,是人世间最美的味道。

标签:妈妈;母亲;地瓜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