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今年以来,溧阳市司法局在完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以破解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主线,以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百村行”专项行动为契机,多策并举,延伸法律服务触角,通过进村入户“释法理”、主动上门 “解民忧”、精准结对“多帮扶”、依法解难“化纷争”,有力缓解乡村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难题,基层群众法治获得感明显提升。
一是多方合力,提升实体平台便捷水平。按照“一中心多用”原则,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平台一体化运行,设置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综合接待等窗口,健全完善“一门收件”“一站办结”“一事一评”的全闭环工作机制,让群众“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推行数字化服务,全市12个镇区全部配齐法律服务智能自助一体机、远程公证机,累计办理各类查询、咨询、公证业务370余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室进驻基层人才公寓、人才社区,设立“智溧人才公寓”等6个服务站点。推进实施“建设一个法治宣传栏、一个农家法治书屋、一个农民法治大讲堂”“三个一”工程。针对产业工人、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升级产业工人法律援助工作站,设立唐家社区等法律援助联络点,精准有效开展法律援助。深挖溧阳山水资源禀赋,升级打造宪法主题公园、“田里·法之苑”等具有地域、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50余个。
二是多点发力,保障法律服务多元供给。开展“法援惠民百村行”“法治宣传百村行”等6项法律服务专项行动,精准排摸,结合群众法治需求,精心制定“一村一行动”计划,组织“送法下乡”“法治进村”系列活动,举办“名优律师”“法律明白人”以案释法巡回宣讲,把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持续擦亮“‘溧’即说法”公共法律服务品牌,针对村(社区)“两委”班子、老年人、青少年、集体经济组织等不同服务群体,开展“助村振兴”“助老安康”“助民逐梦”“助企发展”“助苗成长”等特色现场法律咨询、讲座、直播等活动。发挥村级站点公证、法律援助指引实效,全力做好涉农土地承包经营、征地拆迁、房屋继承、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方面法律服务,推行“公证+不动产登记”一窗联办、“工伤法律援助一件事”等特色服务。力推“点援制”法律援助,开辟法治精准扶贫“绿色通道”,做到贫困群体“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今年以来,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接待群众咨询2600余人次,接听12348法律热线1092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17件,已为农民工追讨劳动报酬、补偿等共计400余万元。
三是多维聚力,助推基层治理融合发展。持续擦亮“百姓议事堂”金字招牌,推动“援法议事”工作机制与“百姓议事堂”治理品牌深度融合,吸纳全市3508位“百姓议事堂”理事投身基层治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托村公共法律服务室,探索建立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培育“今晨七点有约”“老中和茶馆”“老陈调解室”等一批特色品牌,累计化解矛盾750多件次,成功调解某钢结构公司搬迁、某医院医疗事故等重大矛盾纠纷。建立镇村“三个示范”即示范人民调解员、示范村(社区)法律顾问、示范“法律明白人”联动服务机制,参与村“两委”换届选举、村规民约制定、“1名村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结对等活动,助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联合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妇联等单位,共建多功能服务站点,在退伍老兵权益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等方面融合蓄力。今年以来,通过部门合作接待咨询632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5件,化解矛盾纠纷367起。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