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下江》研讨会语录
2024-01-29 11:4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近日,南京作家王成祥的最新长篇小说、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下江》出版。书中以南京为分界点,将长江上游和下游分别称为“上江”(安徽)和“下江”,作家以自身的家族记忆为想象的辐辏,文学地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开始后,父辈从上江迁徙到下江,或为民族大义而牺牲、或为生存而奋斗的“人间”故事。王成祥曾获首届路遥青春文学奖、金陵文学奖及江苏报告文学奖。为了创作小说《下江》,他多次查找史料、实地探访,书中大量引用地方民俗歌谣,铺展开饱含浓郁生活气息和正宗乡土气息的历史画卷。在近日举行的《下江》作品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认为这部作品为了解南京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也使“八卦洲”这一既往较少受到文学关注的南京地理坐标跃入了大众视野。

  以下是《下江》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观点:

  1、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成祥先生花大力气写出了“下江史”,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另一种书写,确实带来了引起欣喜、发现、期待的“新可能”。

  2、《青春》杂志总编辑李樯:王成祥在病后康复中写出《下江》,他是当代文学的保尔·柯察金。

  3、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小说家余一鸣:用散点式来写长篇小说,很难。向成祥学习,做一个刻苦的人,活着就要写。

  4、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小说家曹寇:下江是名词,也是动词;成祥老师在写家史,家史即国史。

  5、江西师大教师、上海大学文学博士王磊光:王成祥先生的长篇小说《下江》,是一部令我感到欣喜又不知所措的作品。它使我相信文化上的因果报应:那些什么也不信的人,发家致富快,衰败也快,这是我在做乡村调查时发现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6、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玮:长篇小说巜下江》通过捕捉江南文化的气韵,不仅反映了底层下江人的生活,而且体现他们的坚强生长能力。整个作品,看似温情,却充满困苦,与萧红作品的精神线索殊途同归。

  7、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下江》是一部有关水乡叙事的作品,故事中套着故事,背景宏大,重在写生活,使宏大背景逐渐消失在故事中。至于进学堂的章节,小中见大,能看出战乱之时,中华民族的文脉没有轻易被断裂。

  8、文学博士、评论家、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宗刚:创作过《记忆之村》等作品的王成祥先生,在经历2015年突发疾病、闯过九天九夜昏迷险关后,写出了长篇《下江》,这再次证实他的文学创作在国内的一流水平。

  9、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德强:在长篇小说巜下江》中,"上江”和"下江",既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区域名词,又有动态谋生地之意,更有一个又一个有关移民的故事。由此不难看出,南京确实是一座移民的城市。

  10、一级作家、凤凰出版传媒编审诸荣会: 在小说《下江》中,民谣多,地名多,它们都是真实的;涉及到的一些重大事件,同样也是真实的。因此,虚构与非虚构的巧妙结合,无疑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此外,宏大背景下的底层叙述,是这部长篇的又一个特点,值得学者们去认真研究。

  11、一级作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余华在小说《河边的错误》中所写的那条河,不是家乡的河,它深邃得很。而王成祥在《下江》中展示的,一看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南京一带。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些扩大方面的理解与研究。

  12、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小说《下江》展示的是流动性的下江历史。底层人们的生死,与风土民情描写的结合,变中不变,在可读性上取得了张力。

  13、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民间评论家半岛:王成祥小说《下江》,抓住了孙中山先生称赞美善之地南京具有高山、深水、平原“三种天工”之一深水一一长江中下游南京段,以民国时期八卦洲、江岸等为舞台而创作,使我们对长江文化、长三角文化之南京历史文化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窗口、新路径,这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家园半岛文编室、影视研究室 整理)

标签:下江;南京;王成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