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纪太年与他的工笔画
2023-02-08 14: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郑强斌  
1
听新闻

  美的创造是一场盛况持久的盛宴——走近纪太年与他的工笔画

  所有的美好一旦产生了诗一般的触动 ,则会散发出绵延不绝的持续反应。前段时间,大贺艺术空间贺总与我谈及著名工笔花鸟画家纪太年先生一幅《十里荷塘处处蛙》的作品。我看了以后,有感即兴写了一首小诗:

  《荷塘之声》

  十里荷塘听蛙声,

  一瓣莲花度浪平。

  鱼儿忘忧逐水间,

  残叶已知秋将临。

  以此来表述我对这幅画的理解。后来,又与太年先生有了一些交流。这算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近太年先生和他的绘画作品。

  《宋词·临江仙 》 67cmx135cm

  缘此,有一份美好的发散便逐渐的弥漫开来。对太年笔下的工笔画有了一些浅显的再认识。其实,我与太年先生,虽交往不多,但认识已久。早就知道他在文化研究和艺术评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却没想到这几年他在绘画艺术上突飞猛进,尤其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上展现出了厚积薄发的艺术风貌。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深感佩服。更多的是对他蓬勃的创作状态和取得的艺术成就,多了几分敬意。

  《南浦芙蓉影》 69.5cm×45cm

  作为一个对工笔花鸟画认识尚浅的观者,我之所以能在瞬间被他的作品《十里荷塘处处蛙》触动心灵,主要是源于他作品中自然流露出的一份深感亲切的诗意。眼前就像有蛙在跃动,静流的一池河水,以及碧波间略带禅意的莲花,耳畔似传来十里蛙声一片的动人场景,由此而产生共鸣。这可能不一定是画家作画时的本意,却又在成画之后传达出了别开生面的画意。于是,作为赏画者对美的享受就在瞬间产生了。我想这便是绘画艺术本身应该具有的文化魅力。

  《春和景明》 300cm×370cm 小图

  这也正是太年先生画中的高级之处。他以诗意的灵感在捕捉属于他的绘画表现形式。从而,展示出他对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驾驭能力和创作态度,以及长期文化素养积累后的独特视角。太年的画,还有个显著的特征,当认真细品画里的笔墨细节时,你会看见他作画时的思考与心境,还有他画而未讲的画外故事。这些便形成了他工笔花鸟画的独特艺术气质。

  《念奴娇》 45cmx45cm

  我们在中国传统的画脉中经常会提到,书卷气对绘画艺术本质内涵的体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一份这样内在的修养与沉淀,则是绘画艺术长期修炼的结果。在我看来,这也是太年先生工笔花鸟画里自然体现出来的笔墨气象。基于此,太年对传统技法与艺术探索作了独特的尝试,把工笔画的诗意与书卷气创新的融合在了一起。

  《宋词·临江仙(雨霖铃)》 136cmx68cm

  无疑,这些都是太年先生在绘画艺术大道追求的途中,所呈现出来的喜人气象。这也正是他的画,之所以能在瞬间触动人心,核心原因所在。因而,太年笔下画的那些荷花或仙鹤、飞鸟等主题系列,形成墨色线条与构图的交响,产生动静相宜,给人带来一种高贵的气韵和享受。

  《只盼春早 》 90cm×62cm

  我想这些,即是太年先生绘画艺术综合面貌的形成,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深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于人类从物质文明向高雅的精神文明递进的文化生态下,我认为太年的画,与人们对雅致的审美需求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相信并祝愿太年先生的工笔画将在新时代文化繁荣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展现出更新的勃勃生机,以持续对美的创造赴一场盛况持久的盛宴。

  (本文作者:郑强斌 ,著名诗人、艺术评论人、资深媒体人。)

  艺术家简介

  纪太年

  1966年8月生于江苏响水,居于南京。当代工笔画画家、著名艺术评论家、知名文化学者。

标签:艺术;花鸟;工笔画
责编: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