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扶帝阙芳肩 ——长孙皇后
2022-11-25 11:0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蒋力余  
1
听新闻

  长孙皇后(601.3.15-636.7.28)鲜卑族,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

长孙皇后

  长孙氏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之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之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生三子四女。崩逝时年仅36岁,谥号为文德皇后。

  长孙氏之父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长孙氏之父长孙晟有一箭双雕之美誉,且在军事外交上也颇有建树。长孙晟长期处理隋与突厥的关系,曾使计分化突厥,对突厥分裂有极大贡献。突厥之内,对长孙晟非常敬畏,听闻他的弓声,认为是霹雳;见到他的骑马,认为是闪电。

  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幼女,对于这个小女儿的婚事,长孙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然而,婚约定下不久,长孙晟于大业五年(609)就去世了。随后长孙兄妹与母亲被同父异母的兄长斥还舅家,幸运的是,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对待妹妹及其一双儿女非常优厚。大业十二年(616),唐国公李渊迁右骁卫将军,次年皇帝杨广敕李渊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和长孙氏夫妻二人随父亲居于太原。既没有婆婆的指导,又不见妯娌的帮衬,年仅十七岁左右的长孙氏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一职,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爱护包容下,长孙氏度过了少女时代的幸福时光。当长孙氏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于寺中聆听钟声时,李唐家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德也随着钟声传扬,平和地在太原郡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隋末暴政,民怨沸腾,李家于大业十三年(617)五月举义旗,很快异军突起,于同年十一月入主长安,先奉代王杨侑为隋帝,改当年年号为“义宁”,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次年三月改封赵国公,长孙氏随丈夫李世民先后被封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义宁二年(618)五月二十日,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唐,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氏亦随之受册为秦王妃,长孙氏依旧孝顺李渊,深得皇帝欢心,李渊以过继早夭嫡子李玄霸为名,将长孙氏亲生儿子李泰直接晋封为卫王、上柱国。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身兼数职,威望势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难免被猜忌,眼见多次在外浴血征战的丈夫与皇帝疏远,又为太子齐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缓和矛盾,常常出入宫中,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妃嫔交往,以弥补丈夫与皇帝之嫌隙,在后宫为丈夫助力,使李渊最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武德末期,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齐王日渐紧逼,秦王妃长孙氏没有放弃弥缝,然而面对丈夫及其部属遭逼的不公和打击,长孙氏越发警醒地意识到摆脱困境的紧迫感,但没退缩,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玄武门之变她站在丈夫身旁从容勉励将士。李世民登基十三天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皇后喜爱书籍图传,手不释卷,与丈夫谈古论今,从容以对,发表独特见解,对丈夫与朝政大有裨益。长孙皇后深以盈满为诫,说服胞兄让位,在太宗恩准下,长孙无忌得以闲职高薪退避宰执之位。她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过失,一方面欣赏“庇护”着魏征那些敢于直言之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醒李世民要行仁政,正因为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的“贞观之治”。景仰长孙,赋之以诗:

  之一

  越穿历史时空,贞观盛世咸崇。

  若少长孙内助,何来英主唐宗?

  之二

  之子于归淑贤,能扶帝阙芳肩。

  玄寺钟声播德,李家声望齐天。

  之三

  孝弥裂隙殷勤,敢对狂飙乱云。

  玄武门前励将,临危胆识超群。

  之四

  对话古今识高,戒除外戚临朝。

  祐护忠贤纳谏,千秋绝代娇姣。

  (选自《诗咏中华·巾帼篇》,作者蒋力余系湘潭大学教授,著名诗书画美评家,诗人。)

标签:长孙;长孙晟;丈夫
责编: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