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头条】无锡,奏响新时代江河“共鸣曲”
融合推进“一江一河”建设“一盘棋”
2022-11-11 11:08:00  作者:徐宁  
1
听新闻

  江南,文章灿烂;无锡,人杰地灵。长江,曾在此奔流入海;运河,至今仍逦迤而来。与水结缘,因水而兴的无锡,一江一河勾勒出这块江南腹地的文脉经纬,成为厚植千载风流的灵感之泉、思想之源。

  运河公园沿河风光带。 匡维中 摄

  步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无锡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坚持融合推进“一江一河”工程建设,多措并举全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历史机遇

  古今江河双向奔赴

  纵览依江枕河的无锡地理,古运河穿城而过、大运河抱城而流,造就了“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美名;横穿东西6300多公里的长江古时在无锡江阴入海,占据长江咽喉之处,素有“江尾海头”之称。

  曾经,在普通人的文化怀想中,这里大约就是历代诗人笔下那个美不胜收的“江南”。她是“历史悠久”“气候温润”“人民富庶”的代表,是紫砂壶、《太湖美》的故乡,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般的梦里水乡。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与水为邻、枕水而眠,长江水赋予了无锡“灵动、诗意、包容、开放”的历史文化气息,运河两岸,星罗棋布的水乡古镇支撑着往来贸易,滋养着这里的人文气质与性格,维系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可以说,无锡的历史发展、无锡的温润灵秀与无锡人对水的独到理解和充分利用有着紧密的联系。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亲自擘画指挥、亲自部署推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20年11月在视察江苏时深刻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并首次提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无锡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出台,无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迎来了历史机遇。今年6月,在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再次铿锵发声:“无锡是大运河精华荟萃之地,也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打造全省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展示窗口。”

  这是无锡鼎故革新般的发展机遇,也是无锡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无锡市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十四五”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30个市直部门和8个市(县)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形成了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规划布局已基本形成。推进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不断完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政策体系,构建形成“一核彰显、一脉引领、三水通江达湖”的大运河无锡段市域空间布局,率先在省内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系统导入应用。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把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两河”整治提升作为“美丽河湖”行动“一号工程”全面推进,惠山区村前村保护修复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数量居全省第一,江南运河文化公园等19个项目入选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十四五”时期和2021年重点项目库、数量列全省第三。文旅品牌持续打响。举办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2021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今夜梁宵”等特色品牌活动,央视大型纪录片《大运河之歌》、新华报业专题片《千问千寻大运河》等生动推介无锡运河文化,12处景点入选江苏“运河百景”、数量全省第一。并在省内率先制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市级方案,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了工作基础。

  生态家园

  幸福江河乐居怡人

  从无锡运河公园码头登船,短短几分钟就来到运河中央的黄埠墩。深吸一口气,驻足欣赏眼前一派运河风光,两岸粉墙黛瓦、杨柳成荫,河中的游船蜿蜒曲折,这独特的运河风光,使得景区不仅是典型的生态景观走廊,更是城市的“名片”与“客厅”,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大运河由人民创造,也应更好造福人民。”无锡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擦亮环保生态底色,让运河之水真正滋润百姓生活、滋养社会民生。

  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两河”整治提升“一号工程”。根据总体规划,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整治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堤防达标建设、港口码头整治、水环境治理、“三道”贯通与水岸重塑、绿化景观打造、重要节点公园建设、文旅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打造黄金水带、生活秀带、城市绿带、人文纽带、产业示范带;梁溪河整治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岸线整治、“三道”贯通、支河支流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岸建筑界面重塑等工程,着力重塑梁溪河“人、城、水”的情感联系,打造新理念引导下的未来诗意栖居水岸典范。

  这几天天气晴好、秋高气爽,古运河畔的健身步道上,市民们悠闲地散步、慢跑……今年6月“两河”整治提升工程又迈出实质性步伐——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整治提升工程示范段建设正式启动。因地制宜为市民提供运动、休闲、观景等亲水场所,真正把最好的地段和资源留给人民,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生态空间,让老百姓体验到更多家门口的“微幸福”。

  运河两岸是生态家园,长江岸边更是绿色长廊。根据新修编的岸线利用规划,江阴35.7公里长江岸线中,生产岸线被压缩至17.8公里,生态岸线规划10.8公里。无锡市通过不断填补长江沿岸的绿化“缺口”,打破造林绿化的“碎片化”,在长江沿岸相继建成开放船厂公园、鲥鱼港公园、韭菜港公园、黄田港公园、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江阴城市记忆馆等近10个公园展馆,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便民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近年来,依托“黄金岸线”,沿江镇街已经开始行动。从2020年起,璜土镇就开始在桃花港打造4500亩的长江湿地保护小区,经过两年多的湿地植被修复、动物栖息地恢复,沿江环境脱胎换骨,生态系统有效恢复,还吸引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这在江阴境内属于首次。2021年,利港街道在长江沿线千亩芦苇湿地启动建设窑港口“鸟岛”一期项目,积极打造省级湿地公园,如今的鸟岛已初显“碧波芦荡、江畔绿洲、鹭翔鱼潜、生态家园”的雏形,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此外,长江畔的美丽小村庄申港街道滨江村在修复芦苇的基础上,打造了渡江战役登陆点公园、长江文化艺术墙、月季庄园等特色景观,以长江文化结合田园风光,展现了滨江村从最原始的江滩风貌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成果。

  坚持还岸于民、还水于民,运河畔、长江边的环境不断变美,江河人家享受着更为惬意的新生活。记者了解到,在加快实施“两河”整治提升“一号工程”,深入开展环境修复和污染防治等促进大运河水质持续改善、环境持续好转的基础上,无锡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历史文化、山水生态与城乡规划建设有机结合,把人的需要、人的诉求融入城市服务管理每个环节。此外,还明确提出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资本化运作促进自然资本增值、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努力把大运河、长江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价值双增长,让运河两岸、长江岸线更整洁、更雅致,更好成为诗意生活与人间烟火交融之地。

  活态传承

  人文江河赓续文脉

  无锡作为运河重镇,大运河在境内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不仅带来了水路交通的便利,也为无锡留下大量的名胜古迹、风物传说等文化遗产。

  在无锡惠山古镇只有0.3平方公里范围内,京杭大运河支流惠山浜从古镇缓缓穿过,窄窄的河道刻满了岁月的斑驳陆离,河道两岸,祠堂林立,至今保存着1500年来的古祠堂及遗址118处。祠堂依山而建,左右相邻,成巷成街,以江南民居庭院形态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祠堂所祭祀的历史人物多达180多位,其中宰相级的就有黄歇、李绅、张柬之、陆贽、范仲淹、王旦、司马光、李纲等9位。近代以来,一批民族工商业先行者如荣氏、杨氏、钱氏等家族,因其所从事的纺织、建筑、面粉等行业聚集四方商贾,一批行业祠和会馆祠先后在惠山古镇建立起来,为惠山祠堂群留下了近代工商文明的烙印。

  而今,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是无锡人的文化圣地和精神高地。“吴地历史上的重大变迁和文化轨迹,都可以从祠堂中寻到端倪。可以说,祠堂群是见证无锡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过氏分会会长过耀华说。

  用立规矩守住文化之根!无锡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突出保护传承,并和发展现实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到古为今用、守正创新,为无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山古镇、荡口古镇、村前村、黄土塘古村整治修复以及荣巷历史街区维护修缮等项目都在加速推进中,同时加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推进鸿山、阖闾城“两大遗址公园”建设,实施鸿山墓群本体保护三期保护展示、吴家浜遗址发掘保护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而随着《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段)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发布,无锡进一步喊出打造文脉赓续的人文运河的响亮口号。除了建立完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库,精心编纂《无锡运河丛书》外,还要加快推进惠山古镇联合申遗,启动“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做好历史建筑和古村落保护修复,推动锡剧、紫砂、泥人、二胡、精微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精心办好“今夜梁宵”、大运河戏剧创客大赛等品牌活动,打响“无锡有戏”小剧场品牌,提升“运河四季”等特色演艺水平,进一步擦亮“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金字招牌,到2025年,以建设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为统领,全面推进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段)旅游廊道建设。

  处于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无锡,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演变动力体系。一方面,它自古就引领着长江流入大海,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孔道,另一方面,长江通过锡澄运河在无锡与大运河交汇,并沟通太湖,将境内长江地域、运河两岸和太湖流域联动融合,共同推动江南的发展。

  江阴黄田港公园

  推进长江文化公园建设,无锡同样抓住文化之根。在江阴,除了相继建成开放江阴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城市记忆馆等文化新地标,还整体性保护开发了江苏学政衙署、徐霞客故居、刘氏兄弟故居、黄山要塞等文物遗迹。此外,记者获悉,一份覆盖了35公里长江岸线、987平方公里市域面积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方案》已经“出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无锡段和江阴段建设保护规划也正在加紧编制。方案规划以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为主线,聚焦保护传承、文旅融合、生态治理、数字化保障等六个关键领域,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打响“江尾海头文明城”“霞客探源出发地”称号,打造“链接历史与未来,彰显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滨江文化名城”。

  江阴长江大保护展示馆

  创新为魂

  活力江河朝气蓬勃

  在无锡市区,沿运河坐船徐行便可穿过大名鼎鼎的清名桥,步入“古今同在”的南长街。

  和惠山古镇一样,经无锡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后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不只是“火”了起来,更“活”了起来。

  漫步南长街,这里不仅是文化旅游的桥头堡,更是文化创意的前沿阵地。一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创客深藏古街小巷,成为清名桥一带靓丽的风景和活力之源。

  以创新创意为灵魂的基因,一直在无锡的血液中流淌。著名学者贺云翱在《文化江苏》一书中提到无锡崛起的内在原因时,除了依傍大运河商业交通便利外,更强调它从明代以来就逐渐培养起如东林党人那样“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文化气质,特别是19世纪晚期,面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冲击,无锡一批文化人最先走上了与西学接轨的道路,他们通过对西方企业的观察、参与和实践,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获取了经验,积累了初步的财富,并将这种新式文化创获带回无锡。

  在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当年依托运河发展繁荣起来的米码头、布码头,如今创意、智慧产业勃发,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走得更远,与世界联通,和创意碰撞。

  运河岸边,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里已聚集了国内外800多家知名数字影视文化企业,《中国机长》《中国医生》《流浪地球》《西游记系列》《捉妖记系列》《人世间》《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大片、名剧,都曾在这里拍摄和制作。今年以来,园区持续推动精品影片生产,《搜救》《万里归途》等影片上映,《人世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包揽了金鹰奖四项大奖,国家重点影片《澎湖海战》《北上》等即将开机拍摄。据了解,《北上》已获得2022年度大运河母子基金推荐项目,该剧改编自知名作家徐则臣的“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重点展现运河两岸新貌,传承运河瑰丽文化。

  而这座江河城市更大的梦想,是向智慧产业进军。依托运河长江资源禀赋和底蕴内涵,打造科创集聚高地,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太湖湾科创带、梁溪科技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等建设结合起来,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开放的眼光、更宏大的手笔,高标准建设一批科创载体,加快集聚高端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要素,促进大运河长江两岸精彩程度和价值密度同步提升。同时按照今年11月份发布的《无锡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政策明确的思路举措,围绕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文化影视之都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施大运河和长江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聚焦影视、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等细分行业,拓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现代演艺、文化制造等重点领域,率先布局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元宇宙前沿业态,推进运河长江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商贸、会展等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创意引领潮流、文化产业活力迸发的江南文化名城,擦亮“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金名片。

标签:公园;文化公园;无锡
责编: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