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大明王朝的“象战”
2021-02-07 19: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读到《明史》中关于大象参加战斗的记载,感到特别新鲜有趣,我们把这种由大象参加的战斗不妨称之为“象战”。那些参加战斗的大象们,完全可以与“战马”一样享有“战象”称号,它们的身影主要出没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和缅甸、越南、老挝一带。

  一.与百夷土司思伦发部落的“象战”

  与土司思伦发部落的象战,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就开始了,首立战功的当数沐英将军。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沐英列传》记载,沐英于洪武九年(1376年)被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洪武十四年,拜征南右副将军,开赴云南,与那里的元军作战。胜利后,大部队班师回朝,沐英被留下镇守滇中。从洪武十七年开始,陆续平定地方蛮夷部落叛乱,其中包括平定普定、广南、浪穹诸蛮。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与百夷土司思伦发叛乱军进行的战斗最具“象战”特色。

  当时,思伦发以30万之众叛乱。沐英选择3万骑兵“驰救”,置火炮劲弩之险,率部奋力前行。只见蛮夷人“驱百象”,被甲荷栏楯,大象的左右两侧挟着大竹筒,筒内装有标枪,非常尖锐。沐英兵分三路,都督冯诚将前军,宁正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军。战前动员时,沐英下令说:“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因乘风大呼,炮弩并发,致使叛军“象皆反走”,大象军队在炮火箭弩的强大攻势下,不听象奴暨士兵的指挥,扭头逃跑了。

  有一个叫“昔剌亦”的寇贼枭将率领蛮军殊死战斗,致使明军左帅宁正所在的左路军“小却”受阻,损失不小。沐英登高望之,取出佩刀高呼,命令左右斩帅首来,说着就带头冲杀敌阵。宁正见沐英一人握刀驰下,恐生变故,奋呼前进,前后互应,率军突破敌阵,明军乘势奋勇杀敌。

  此战共斩馘四万余人,生获大象37头,余象尽殪。叛贼渠帅头领身上几乎都中了百余箭矢,伏在大象背上毙命。百夷叛乱头领思伦发奔路逃遁,诸蛮震慑。思伦发后来向沐英乞降,愿意进贡方物,归顺朝廷。

  沐英接着又打败了阿资叛乱,通过兵威震慑,劝谕诸番投降,从此“南中悉定”,朝廷政令得以畅通。

  土司思伦发所管辖之地在金沙江以南,在元朝为“平缅宣慰司”,但他的势力早已将缅甸占为己有。思伦发在归顺明朝后,明朝改其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首次使用“麓川”地名,思伦发被授予“麓川宣慰使”。 麓川是历史上由傣族建立的位于云南西部的地方政权所在地。到了洪武二十九年,平缅(今云南陇川)又单独向明朝入贡,朝廷更立“平缅宣慰司”,与“麓川军民宣慰司分离”。思伦发的叛乱虽然在洪武年间被黔国公沐英讨伐平定了,但是到了明英宗时,思伦发的后裔儿孙中,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又不断发动叛乱,朝廷先后四次出兵征讨,史称“麓川之役”。

  据《明史》卷一百七十一《王骥列传》记载,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又发动叛乱,明英宗命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等前往讨伐。“麓川之役”爆发,叛军“数败王师”。在麓川军事重地上江战役中,左都督方政率领的朝廷军队遭到麓川军队“象阵”的猛烈冲击后,随后又被叛军包围,政府军大败。黔国公沐晟在讨伐过程中,因担心暮春季节瘴气大发而仓促撤军,遭到皇上责怪。沐晟因罪恐惧,暴病死于道中,朝廷以沐昂代之。

  明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朝廷拜蒋贵为平蛮将军,王骥总督军务,大发东南诸道兵十五万以讨伐思任发。第二年,抵贼巢,以六千人突袭贼巢成功,斩首数百,“复诱败其象阵”。明朝政府军终于有了打败敌手象阵的记录。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机发再次掠夺孟养宣慰司(治所在缅甸北部),明朝屡次谕令,但仍不从。明英宗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13万前往讨伐。同年十月,明朝大军抵达金沙江,思机发的麓川军在金沙江以西设栅抵抗。靖远伯王骥造浮梁渡江,攻破对方防御,乘胜进至孟养,土司头目思机发死於乱军中。

  明军撤回部队后,麓川土司部落再次拥思机发的儿子思禄为乱,继续进行抢夺战,又很快从朝廷军队中夺回了孟养等地区。

  靖远伯王骥等考虑到朝廷大军连年征战,又无法彻底消灭麓川军暨土司思伦发部落的势力,于是与思禄在金沙江立石为界,双方立誓:“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又因对朝廷的不断有所恐惧,所以答应听命,不再四处侵略。明朝军队遂班师回朝。

  二.消灭明氏“大夏”政权过程中的“象战”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傅友德列传》记载,傅友德于洪武四年(1371年)充征虏前将军,与征西将军汤和分道伐蜀,因为此时的蜀地还没有完全进入明王朝版图。

  早在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时,湖广随州随县(今湖北省随县)人明玉珍曾集结乡兵千余人屯聚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天,明玉珍率部加入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被任命为元帅。

  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死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遂不与陈友谅相通,自称陇蜀王。之后,明玉珍又受刘桢等人拥立,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简称“明夏”。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他的儿子明昇继位。

  元朝灭亡后,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军队决定南征明氏大夏国,消灭这个小王朝,以进一步实现国家统一。

  当时在大夏国担任左丞相的是一个叫戴寿的人。听说朝廷大军要西征,丞相戴寿等全部出动,决心要守住重庆瞿塘峡一带军事要地,把防御线向北移。谁知傅友德率领的朝廷大军势如破竹,直捣涪江上游的江油县,形势十分危急。戴寿此时才开始分兵支援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以企图能保住成都。但汉州又很快被傅友德的朝廷大军攻破占领了。

  攻拔汉州后,朝廷大军旋即开始了围攻成都的战役。

  大夏丞相戴寿为了抵抗朝廷大军的围剿,只好使出绝招:“以象战”。让由大象组成的军队投入战斗。

  面对这支驯化有素的大象“特种”军,征虏将军傅友德下令,用强弩与火器合力攻打冲击。谁知这支“象军”临危不惧,大象们虽然身中流矢,但坚决不后退,继续向着朝廷军队猛冲,给明军造成很大伤亡。

  双方展开了殊死战斗,直到最后,大夏国的“象军”终于在明军的强大火力和搏杀下,出现大象开始“反走”现象。那些战象们再也不听坐在象背上的武士们指挥了,结果造成被大象躏藉死者甚众、类似于自相残杀现象,大夏的军队反而被自己的象军给打乱了阵脚。

  正在双方激战到白炽化时刻,丞相戴寿等听说其主子明昇已经向朝廷军队投降了,再抵抗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就与身边的人“面缚诣军门”,向朝廷军队投降。戴寿最后沉水而亡。成都平定,西蜀一带终于回到了明朝版图上。

  三.与安南暨交阯的拉锯式“象战”

  安南国即今天的越南,得名于唐代的“安南都护府”。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朝开始,到五代十国时,安南国都属于中国领土。十国南汉时,被地方势力割据,一直到北宋无力统一,故正式独立,作为中国的藩属国而存在,明朝曾改安南国为“交阯”。

  据《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张辅列传》记载,明成祖朱棣时,安南黎季牦(即胡季牦)以外戚身份弑其主,自称太上皇,立子汉苍为帝。安南国故王之孙叫陈天平,他绕道自老挝来投奔明朝求援。黎季牦假装同意把安南国政权归还给陈氏,明成祖朱棣就派遣都督黄中以兵五千送陈天平回国当国王,前大理卿薛嵓为辅。谁知黎季牦半道伏兵,将陈天平杀害了,薛嵓亦战死。

  永乐帝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丰城侯李彬等十八将军、八十万大军,与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会合,分道进讨。后来,成国公朱能战死,张辅接替为征夷将军。

  永乐四年(1406年)十二月,张辅军次富良江(越南北部一条河流)以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沐晟会师,进攻多邦城(今越南河山平省境内)。又令都督黄中等率领“死士”敢死队,人持火炬铜角,夜四鼓时,跨越重濠,攀云梯攻城。都指挥蔡福先登上城墙,战士们蚁附而上,鼓角齐鸣,万炬齐举。城门外,士兵们鼓噪呐喊,轮番作业,遂攻破城门,杀声而入。

  多邦城中,反抗的胡季牦贼军“驱象迎战”,致使明军一时受挫。

  征夷将军张辅随即找来画师,以“画狮蒙马”冲之,即画上狮子的形象,蒙在马的头部进行冲锋陷阵,以吓唬大象。另外,两侧翼同时用神机火器对象群进行喷火。就这样连吓唬带火攻,“象皆反走,贼大溃”。明军斩其大帅二人,追至伞圆山(今越南北部永富省境内),尽焚其缘江木栅,俘虏斩获贼军不计其数。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安南平,明朝得到了48个府州、180个县、 312万户居民。

  为了回应当地官吏耆老“原复古郡县”的请求,朱棣改“安南国”为“交阯布政司”,以其地内属明朝。自此,明朝成功收复安南,更其名为“交阯”。“自唐之亡,交阯沦于蛮服者四百余年,至是复入版图。”皇帝朱棣诏告天下,诸王百官奉表称贺。永乐六年(1408年),张辅“振旅还京师”。朱棣赐宴奉天殿,为之赋《平安南歌》,进封张辅为“英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永乐七年(1409年),交阯即安南又发生叛乱了,朝廷复命张辅佩“征虏将军”印,帅师前往讨伐。

  当时一个叫“简定”的人已经僭称“越上皇”,别立陈季扩为皇帝。明朝不得不又开始了对交阯的征服行动,双方展开了拉锯战。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张辅与沐晟在顺州(今越南广治省)会合,在爱子江(今越南平治天省潮丰附近)与交阯军队展开激战。在交战过程中,“贼驱象前行”,交阯人又玩起了他们擅长的“象战”战术。

  张辅已经有了打败“象军”的经验,他告戒士卒们:“一矢落象奴,二矢身象鼻”。就是用箭首先将骑在大象身上的象奴即士兵射倒,然后再用箭射大象的鼻子,因为大象的皮太厚,难以射伤它。

  这一招果然灵,“象奔走,自蹂其众”,踩踏伤亡现象严重。明朝军队“矢落如雨”,结果使“贼大败”,擒其帅56人。当军队追至爱母江时,尽降其众。

  永乐十二年,明军将伪皇帝陈季扩活捉,绑缚送到京师,交阯乱贼终于平息。

  据《明史》记载,张辅曾四至交阯,前后建置郡邑及增设驿传递运,规划甚备,交阯人所畏惧的人只有张辅。

  但交阯的稳定只是暂时的,不断出现反叛明朝的现象。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明朝又不得不发兵对交阯进行平叛。

  据《明史》卷一百五十四《李任列传》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时任交阯都督名叫蔡福,被反贼所获,反贼逼令蔡福来招降李任。李任坚守昌江城,在城上把蔡福骂得狗血喷头:“汝为大将,不能杀贼,反为贼用,狗彘不食汝余。”发炮击之。

  反贼赶忙簇拥着蔡福离去,“大集兵、象、飞车、冲梯,薄城环攻”。黎利(越南后黎朝开国君主)以昌江市为明朝官军往来要路,悉力攻之,把城市围得像铁桶一般。

  李任与指挥顾福帅精骑出城掩击,烧其攻具。反贼又筑土山,居高临下,向城中射箭,同时又凿地道潜入城内。李任、顾福随方御之,死守九月余,双方前后三十次交战。

  到了宣德二年(1427年)四月,昌江城终于沦陷,李任、顾福犹帅死士三战三败反贼。打到最后,反贼“驱象大至”,明朝军队“不能支,皆自刭死”。城中军民妇女不屈死者数千人。

  明朝军队失败了,由这一战可知,大象军队在战斗的最后阶段,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大象堪称是地地道道的“战象”,与“战马”应为同一个系列。

  宣德二年,明朝军队在与交阯的战斗中,伤师损将的还有“倒马坡”一战。

  据《明史》卷一百五十四《柳升列传》记载,宣德元年冬,成山侯王通征讨黎利(越南后黎朝开国君主)失败,朝廷命柳升为征虏副将军,充总兵官,帅步骑七万,与黔国公沐晟联合前往讨伐。当时,“贼势已盛,道路梗绝”,朝廷久不得交阯奏报。宣德二年六月,明朝军队到达“倒马坡”这个地方,柳升与百余骑先驰度桥,谁知桥遽坏倒塌,后队不得跟进。

  原来,桥梁早已被反贼破坏了。这时,“贼伏四起”,喊杀声一片。柳升不幸陷入泥淖中,中镖而死。

  到了明天,反贼愈集愈多,与明朝官军展开殊死战斗,并且,“贼驱象大战”。在关键时刻,大象组成的“象军”又开始上阵冲杀了。一时间,明朝军队阵地大乱,反贼反而向明朝官兵大呼:“降者不死”,劝明朝军队投降。

  但明朝官军或走或死,无投降者,最后全军尽没。

  柳升率领的明朝军队战败后,沐晟的部队无法前进,只好退师还巢。

  成山侯王通因为孤军无援,惶恐失措,还没有等到呈报朝廷批准,就向黎利求和,请求允许明朝军队退出交趾。黎利接受这个提议,双方筑坛盟誓,明朝“遂弃交阯”。

  明宣宗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交阯回到明朝版图21年后,明朝又不得不暂时放弃。

  但是,到了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由于明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安南内部的矛盾,安南首领“莫登庸”遣使者至镇南关,请求向明朝投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到了第二年即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正式纳地请降,献上地图和金银珠宝等物。

  嘉靖皇帝准其投降,取消了原先进攻计划,令广西布政司颁赐《大统历》,封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

  安南国被降为安南都统使司,由原来的属国身份降到属地身份,将其十三道改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由都统黜陟。自此一直到明朝灭亡,安南暨交阯始终是作为明朝版图内的一个行政自治地区而存在着。

  四.发生在云南、缅甸周边的系列“象战”

  一是夺回金腾、猛密之战。

  《明史》卷二百二十七《李材列传》记载,李材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初,迁云南洱海参政,进按察使,备兵金腾。

  金腾地接缅甸,而孟养、蛮莫两土司介其间,叛服不常。

  缅甸部目头领一个叫“大曩长”,一个叫“散夺”,他们也率领数千人占据金腾这块地方。

  李材考虑到,如果不先收拾孟养、蛮莫这两位土司,就无法制裁驱赶走缅甸那数千人。于是,就派遣人去招抚两位土司来归降,同时对那些违抗命令的地区稍作打击,以杀鸡给猴看。两位土司被朝廷军队收羁了。

  但没多久,缅甸竟派遣兵士来争抢蛮莫土司。李材联合土司兵力,击败了缅甸众人,杀死了缅甸的一位头领“大曩长”,将他们驱逐出境,夺回了金腾失地。

  这时,缅甸将帅中有一个名叫“莽应里”的人,又增兵,企图救回孟养土司,又被李材的朝廷军队将其船只击沉,同时斩其将一人,缅甸军乃退。孟养、蛮莫两位土司都被朝廷军队严格控制在手中,确保其地盘归明朝所有。

  猛密这个地方有宝石、宝沙、碧霞玺等地下宝藏,经常被缅甸侵夺,迫使许多在缅甸营生的明朝人“举族内徙”。现在,缅方势力稍屈,李材决定派遣军队去,要求对方“还故土”。迫于明军的强大压力,猛密终于回到了中国版图上。

  但是没多久,缅甸人又“驱象阵,大举复仇”,孟养、蛮莫两土司告急。李材派遣游击队首领刘天俸,率领把总寇崇德等出战,威胁缅方,渡过金沙江,与孟养兵会合后,遮浪迎击之,“贼大败”,缅甸军队大败。同时,李材的明军又生擒了缅甸方绣衣贼将三人。猛密终于又暂时回到了明朝势力范围,李材后来被朝廷提升为右佥都御史。

  但是,当地土司动辄叛乱的习气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掉,后患随时发生。

  二是“刘大刀”等人的腾冲保卫战。

  据《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刘綎列传》,刘綎是都督刘显的儿子,勇敢有父风,以父荫被任命为指挥使。万历初,跟随父亲刘显讨伐九丝蛮,冲锋陷阵,擒获其酋长,官升云南迤东道守备,后又改南京小教场坐营。万历十年(1582年)冬,缅甸军侵犯永昌、腾越,巡抚刘世曾请求“济师”,派兵增援。万历十一年春天,刘綎被擢升为游击将军,负责腾冲一带的防务,守备署就在腾冲。

  缅甸本来离云南有一定距离,但缅甸方面自从一个叫“莽瑞体”的酋长以兵力征服诸番、实现统一后,凭借势力强大,经常骚扰明朝云南边境。当时一个来自明朝江西地区的商人名叫岳凤,骁桀多智,成为朝廷宣抚“多士宁”这个人的记室,但他设计谋害了多士宁,窃取了宣抚使的金牌印符,还主动投靠“莽瑞体”大酋长和他的儿子“莽应里”,内外勾结,狼狈为奸,祸乱大明疆土。

  岳凤纠集耿马、南甸、芒市等地的悍匪和土司,联合缅甸的大酋长势力,各率“象兵“数十万来攻打争夺明朝境内的雷弄、盏达、干崖、木邦、老姚、思甸诸处,很快又攻陷了顺宁和,所过之处,“杀掠无算”,百姓遭殃。

  岳凤又引缅甸的“象兵”攻克猛淋这一带,明朝指挥吴继勋等战死。当时,车里、八百、孟养、木邦、孟良、孟密、蛮莫这些地方土著“皆以兵助贼”,纷纷起来反叛,一时间,“贼势益盛”,朝廷军队受阻遭劫。

  黔国公沐昌祚闻警,移驻洱海,巡抚刘世曾亦移镇楚雄。朝廷大征汉人“土军数万”,令参政赵睿坚壁固守蒙化,副使胡心得坚壁固守腾冲,同时派兵分守赵州、永昌,分道进击,与乱贼大小激战十余次,斩敌首级一千六百多。

  当时岳凤攻打姚关,明朝军队正在吃紧时,刘綎的大军及时赶到,“军大振”,明朝军队士气大振。叛军首领岳凤“度四面皆兵”,于是命令妻子、儿子和部属来向朝廷军队投降。刘綎要求他们献出金牌印符以及蛮莫、孟密的地盘。岳凤一帮叛乱贼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亲赴刘綎军营投降。

  刘綎“乘胜掩击”,又率部队进军缅甸。缅甸将领先逃走了,只留有少量部队驻守,敌人处境困难,只好“缚缅(甸)人及象马来献”,蛮莫这个地方的叛乱终于平息。

  孟养地方叛贼“将乘象走”,准备乘坐大象逃跑,也被刘綎军队“追获”,活捉了反贼头目。

  云南叛乱平息后,刘綎“献俘于朝”。万历皇帝告谢郊庙,受百官庆贺。刘綎晋级为云南副总兵。史载,刘綎力大无比,所用的大刀有一百二十斤,在马上挥斩起来,“轮转如飞”,天下号称“刘大刀”。刘綎后来又参加了抗倭、东征西伐等战役,是明朝著名守关征战大将,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

  三是征服播州杨氏土司之战。

  播州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的大娄山脉东支中段与乌江中段北岸之间。据《明史》卷二百四十七《童元镇列传》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童元镇移镇贵州,督永顺、镇雄、泗城诸“土军”,大征播州,与地方贼军杨应龙的武装在乌江一带展开激战。

  这一年的三月十五日,“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西军。军中驱象出战,贼多伤。”没过多长时间,“驾象者毙,象反走”。贼军中的掷火器士兵又误击自己阵营,致使阵脚大乱,失败是必然的。从“军中驱象出战”一句可见,当时明朝政府军队也在驯化大象来参战了。

  明代在贵州的播州设立宣慰使司,这位杨应龙是明代播州的世袭土司。

  播州即为秦时的夜郎、汉时的牂牁(zāng kē),唐代贞观中改“播州”,乾符初(874年),南诏攻陷播州,朝廷派太原杨端募兵收复其地,当地土著怀服感念,从此杨氏在那里生根繁衍,成为土司。但是,杨氏后裔早有不臣之心,到了明朝,他们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的野心已经十分明显。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生性雄猜、阴狠嗜杀的杨应龙世袭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他又擅用阉宦来打通上下关节,经常违抗朝廷旨意,俨然是一个土皇帝。

  万历十四年(1586年),杨应龙因向朝廷进献大木美材七十棵,受赐飞鱼服与都指挥使职。过了四年,贵州巡抚叶梦熊向朝廷上疏杨应龙诸多凶恶事件,巡按陈效历数杨应龙有二十四大罪状。由于朝廷的军事力量大部分用于防备松潘地区,没有更多兵力再辟战场,就对杨应龙的事情缓作处理。但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杨应龙开始谋反,并且愈演愈烈了。到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杨应龙以八万叛军奄袭綦江城,綦江城陷,事态愈来愈严重了。

  据《明史》卷三百十二《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记载,杨应龙的军队进城后,尽杀城中人,“投尸蔽江,水为赤”。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五道并出,向周边侵犯。

  明朝政府军队在总督李化龙的调度下,齐集八路大军来对付杨应龙的叛军,其中由总兵刘綎“刘大刀”指挥的一路军队已经攻打到了娄山关下。

  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与海龙囤并称天险,易守难攻。政府军采取筑长围的方法,“更番迭攻”,轮番进攻,激战十分残烈。最终堡垒被攻破,叛军溃败,杨应龙自焚身亡,其烧焦的尸体被政府军从火焰中强行拖出。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将杨应龙的尸体及其子杨朝栋、其弟杨兆龙等押送京城,向皇帝报告后,对杨应龙进行剉骨扬灰,对其子其弟,在闹市实施磔刑。

  播州一仗,自朝廷出师至最后灭贼,历时114天。播州从唐代乾符初年入杨氏,传二十九世726年,至杨应龙而亡,杨氏土司世袭统治彻底结束。

  我们从以上的“象战”场面,可以对明朝在疆域开拓和保卫方面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有所了解,同时也让我们对大象这种动物的作战功能有了充分认识。由此我想到,现今人们平时对弈的“象棋”,其来历及个中隐含的意义是否可以从历史的解读中获得新知?象棋中的“象飞田”口诀说明,大象与车、马、炮一样,在古人的眼中,就是具备强大的作战功能的。“象棋”就是以大象为代表的动物大军参加人类作战的最好说明,并且大象的作用是最大的,否则,为什么以象来命名这种弈棋的名称为“象棋”而不叫“马棋”呢?至少我们可以认为,传统的舜为弟弟象造“象棋”一说,通过大象的实际作战能力了解,可以为我们熟知的中国传统弈棋“象棋”的来历及含义增添新的认知吧。

  束有春 2021年2月5日初稿、2月7日定稿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土司;思伦;部落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