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是传统的祭祀节日。“鬼节”之名,对活人来说总有几分神秘恐怖。鬼者,归也。古人相信,“死亡”只是灵魂的回炉重炼。人们带着慷慨与温情,缅怀先祖,也超度孤魂,还慰藉自己。
中元节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民俗情感与信仰色彩的节日,其核心在于“孝”与“感恩”,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人眼中,中元节往往被误解为单一的“鬼节”,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却鲜为人知。
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中元节。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6月。 黄姚古镇兴于明朝万历年间,盛于清朝,民国时逐渐衰落。峰丛间的谷地里散落着300多座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岭南民居。 摄影/赵福珠
道教的中元节 佛教的盂兰盆节
如今,人们习惯用中元节称呼七月十五,“中元”之名却是来自道教。《道经》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意思是说,这天亲人的亡魂会被释放回家,接受供奉。
佛教的盂兰盆节,与道教的中元节,一个气氛热烈,一个肃穆,在唐代同日并行,融合一道殊为奇特的节日景观。当然,也令信众不知该如何跟随。大约在唐代末期,中元节正式成为节日名称取代盂兰盆节,从此固定下来。
当中原委,或是与中元节一名更具传统文化内涵有关。唐朝韩鄂编撰的《岁华纪丽》中说道:“孟秋之望,中气之辰。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将中元置于盂兰盆之前,无疑反映了当时两节之中中元节的优势地位。
“华池流真香,莲盖随云浮。”不论是盂兰盆,还是中元节,它们的本意都是给人以安慰,希望已经不可挽回的人,脱离苦难。至于生者,亦得享一份祈愿。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8月。广西资源县的七月半, “万盏水灯漂资江”是远近闻名的胜景。摄影/吕建伟
繁华盛大的中元节
宋代经济高度繁荣,民俗文化发展迅速。中元节也跨出寺观和宫廷的范围,风行于民间。人们荐亡已不再非佛寺、道观不可,富贵人家可延请僧道,在自家举行仪式,以祭亡亲。
我们来看看北宋《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卖楝(lì)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jì)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jùn)豏(xiàn)、沙豏之类。
这哪像鬼节?北宋末年,京师开封城的中元节,展现出一副繁华盛大的气派,中元节的节期向前延展,与七夕节相连。街旁店铺售卖的节物花样繁多,从冥具、果品到祭祀用花,应有尽有。唐代时用于庄严供养的盂兰盆,在这时也变得“接地气”起来,变成人们焚化冥衣、冥钱的家用“烧金炉”。戏园子里更是热闹极了,剧情跌宕起伏的应节戏《目连救母》连演七日,让人们过足戏瘾。此外,人们还将刚收获的作物麻谷,系在桌脚上祭祖,以告秋成……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3月。四川尧坝古镇专门打纸钱的老手艺人,正在给一摞纸钱打上铜钱的印记。川南一带重视祭祀,民间将这种打上铜钱印的草纸用于祭祀,意即给在阴间亲人的钱币。虽然现在有了很多不同币值的冥币,但人们还是要选取这种自制的纸钱用于上坟和祭祀。 摄影/喻磊
每逢中元看目连
目连戏,顾名思义,演的是目连的故事,素材源自《盂兰盆经》:目连是一位虔诚又孝顺的僧侣,其母却经常杀生,死后堕入地狱,万分痛苦。经由佛祖指点,目连帮助亡母脱离了饿鬼地狱。
目连的故事和中国本土的孝道精神,颇为吻合,因而广为流传。
从北宋开始,目连戏就固定在中元节演出,成为最早的一出“应节戏”。所谓“应节戏”,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庆祝节日、节令而演出的剧目。比如明代《太和记》,根据二十四节气和当季的古人故事改编,有整整二十四折。如果每个节气演相应的那一折,一出戏可以演上一整年。
明清时期,戏曲发展成熟,在中元节通宵达旦甚至连演数天的目连戏,必须进一步丰富情节,才能吸引观众。目连戏由是发展为一个系统,不仅演绎目连救母的故事,其他神魔小说中的情节,也被收入。绍兴地区演出时,还会穿插演出一些针砭时弊的现实故事。
人们看目连戏,既从中感悟因果教训,又获取消灾除难的心理安慰。福建莆田地区每逢战争或瘟疫过后,都要组织演出目连戏,借目连之佛力,保全境之平安。民国时期的徽州文书中,也有大家族谋求复兴,首先“经合族人等告许目连一台”,以此积攒功德,使“人丁繁衍,特发善良”。
柚子灯节 黄姚人独有的节日
广西桂林把中元节叫“七月半”,每到节前大人们就不让小孩子靠近水边,吓唬孩子说水里的鬼会出来找替身,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害怕这个节日。
而在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的黄姚古镇,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是当地的“柚子灯节”,也叫“黄姚放灯节”,人们扎彩船、做柚子灯,禳灾祈福。
锣鼓和鞭炮宣告放灯活动的开始,几个年轻人将一条彩船放入河中,接着是那条几十米长、点上灯的“柚子排”。
黄姚的柚子灯节,完全没有肃穆的气氛,也不忌讳水。弯弯曲曲的姚江灯火通明,灯火和水花,沸腾了江水,喜乐了两岸的人们。水中的队伍自宝珠观沿河而下,在兴宁祠前上岸。一位长者念诵祷词,祈求黄姚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集体祭神的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一拥而上,将柚子灯分抢一空。举着柚子灯的孩子们则趾高气扬,似乎拿着的不是柚子,而是河神的护身符。
忆故人,寄思念,梦中曾几度相见。经历过生死离别的人,更懂得爱和珍惜。缅怀亲人的同时,更要好好生活。
(稿件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