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刀巧勾勒,多彩时代入画来
2024-08-18 20:3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月明  
1
听新闻


一笔一刀巧勾勒,多彩时代入画来

  7月底,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各展区复评结果陆续揭晓,江苏共有295件作品入选,其中35件作品代表江苏进京参展。南京艺术学院本次共有89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11件,入选作品用艺术之笔,多角度、立体式反映时代,展露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貌。 

  以漆为笔,勾勒“红色海洋”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既是对五年来美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美术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将展出至8月20日,其中一幅闪耀着“红色光芒”的漆画引人注目。“这幅作品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而创作的一张主题性绘画。从画面上看,以‘75’这个数字为底,中心部分绘制红山文化的玉龙珠纹样,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纹样之一,象征龙的传人。画面右上及左下部分,绘制波浪的形态,象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艰辛,乘风破浪,向着新时代民族复兴勇往直前的精神。”漆画《中国红》创作者、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路瑶向记者分享了创作思路,即选用红色天然大漆精心绘制,并通过大漆的一些材料属性产生深浅的变化,是对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的一种新尝试。

  “漆画的诞生,在我国仅是几十年的事。直到1984年,漆画展才以独立的身份成为第六届全国美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紧接着于1986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漆画展。”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冯健亲说。

  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全国共有120件漆画入选,南京艺术学院有22件,在江苏乃至全国奠定了重要地位。“直到现在,南京艺术学院的漆画教学也保持着良好作风,坚持培养更多优秀漆画人才。”路瑶说,从事现代新艺术教学和创作以来,自己一直想把从国内和国外求学中学到、看到、领悟到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中,融入个人艺术创作风格。

  “2009年,导师李永清的漆画作品《永恒的记忆》获得全国美展金奖。当时的我不禁感叹,原来漆画可以画成这样,于是暗下决心,有一天也要参加全国美展。15年后,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今年是路瑶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参展的《中国红》正在湖北省美术馆进行展示。“朋友们看到作品后拍照给我,说一看就是你的风格。能把自己的创作风格与主题性绘画融合且被大众看见,我非常开心,这是莫大的鼓励。”

  科技赋能,焕新传统手艺

  此次“进京作品”中,一组由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师生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格物鼎新——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当代转译》同样独具匠心。16年的积累,老师们和毕业生共同努力,逐步实验和推敲,形成本届作品的设计方法和产品概念。

  “‘格物鼎新’系列灯具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与造物设计原理,结合现代技术、材料和智能算法,通过跨文化解读,延伸中国文化内涵,体现科技与艺术、人文关怀的融合之美。”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介绍,该系列包括“光昇”“熻煜”“桐音”和“动檠”四款灯具。“光昇”以传统水车为灵感,通过转动手柄调节灯光亮度,流光灯效层层点亮;“熻煜”基于传动滚灯结构,融合三轴稳定结构与动态光影,赋予光以形影相随般的生命力;“桐音”作为一款声光互动悬挂灯具,打破了传统灯具的静态呈现,创造多彩的视听效果;“动檠”灵感来自传统玩具“竹蜻蜓”,利用动态平衡原理,轻风拂过,微晃不倾,营造灵动灯光效果。

  张明表示,“格物鼎新”系列灯具在设计上积极响应“三大体系”建设,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建构生活美学的未来范式。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将我们的本科毕业设计系列作品展示在全国美展这样的顶级平台上。作品入选进京,不仅是对我们努力和创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在设计领域不断探索的激励,感谢学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辛勤指导,让我们在设计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2019级毕业生、“熻煜”创作者袁艺玮说,设计不仅是形式上的美观,更要讲述一个故事,传递情感和文化价值。希望通过现代方式重新诠释传统元素,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共鸣和深思。

  黑白木刻,描绘多彩世界

  博物馆里,孩童或在巨大的猛犸象和恐龙骨架前驻足流连,或与渡渡鸟对望,或看着一旁斑马、羚羊、长颈鹿、大象等组成的“迁徙大军”浩荡前行……在这组四张黑白木刻插图作品里,可以窥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

  “《惊奇博物馆》的创作灵感源于我带孩子去过的诸多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那些令人震撼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渺小的孩子和巨大的远古生命之间,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应,容易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小光表示。

  李小光说,《惊奇博物馆》在插图里算大尺幅,印刻较细,他利用业余时间先绘画再刻印,断断续续花了半年完成。“版画和插图是密不可分的艺术表现形式,早期的木刻版画以书籍插图的面貌出现,发挥着记录叙事的功能。我喜欢用版画的表现形式做插图,过滤掉花里胡哨的东西,留下来的会更纯粹、复古、有书卷气。”

  连续参加四届全国美展的李小光坦言,不同时期自己的创作也存在“变与不变”。他第一次参加时采用的是铜版画,后来进入到黑白木刻;主题内容上,则根据不同阶段他对人生的思考或感兴趣的内容来创作。不变的则是他在创作中对艺术语言纯粹性的追求,以及生活化的表达。

  7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拉开帷幕,本届全国美展江苏版画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李小光认为,江苏本身具有独特鲜明的水印版画传统,这一点在本届全国美展中得到很好的展现。他认为,入围全国美展要兼备两个条件:一是艺术作品要有高度,能够用精湛的艺术语言概述,经得住审美检验;二是主题内容与时代、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表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涵盖个人内心的探索与表达。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李小光对学生们能参与到全国美展中同样表示欣喜。“这对他们个人艺术创作来说是非常好的起点,能让他们的作品在国家级平台上被更多人看到。很多同学通过这样的机会获得巨大的鼓舞,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就此打开更广阔的创作道路。”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标签:漆画;红色海洋;南京艺术学院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