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见证者在陆续离去……
31位版画家刻下61位幸存者的沧桑面影
2021年,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只剩61位在册在世的幸存者;2022年,又有7位幸存者陆续离世……见证历史的证人接二连三地离去,如何让幸存者的身影永留人间?来自全国各地的31位版画名家拿起刻刀,刻下了61位幸存者的沧桑面影。名为“幸存印记·南京大屠杀85周年祭”的这项创作计划于2022年年初启动,至10月底完成创作。“和时间赛跑的创作”,倾注了艺术家们的心血和努力。一张张苦难的面影,震撼人心,也警醒世人:历史不能忘记!
“幸存者逐渐老去,和时间赛跑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12月5日,幸存者向远松去世,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4位!“见证历史的老人逐渐老去,和时间赛跑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南京版画家陈超是本次创作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作为一个南京人、南京的艺术家,他痛感“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在作品的创作当中,我们感觉到它具有深层的一种意义”。2022年初,收到纪念馆提供的展览史料和幸存者影像资料后,艺术家们快马加鞭进入创作过程。
陈超所刻画的王素明老人,也在他创作的过程中去世。获知消息,他非常难过。除了真实地还原她的面貌之外,他更想通过黑白木刻的语言,折射出幸存者内心对那一段心酸往事的思绪,“去表现出那种沧桑、受过持续的岁月磨难。整个创作过程中,我用黑白灰的语言、富有雕塑感的形态,去编织出她心理的一种状态。”为了强调作品的叙事性,他在下角又用文字刻出了“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老人造像”,作品肃穆,以刀说话,刀刀见情。
年轻的浙江版画家陈瑜婷刻画的是祝再强和濮业良,两位老先生也在今年相继过世了。在接到创作任务后,她查阅了两位老先生的很多文字、图像资料,“他们是亲眼目睹、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两位老先生也通过纪念馆、访谈等多种途径向大众讲述过自己真实的遭遇,提醒后人勿忘历史。”她用写意的刀笔来记录人物的铮铮铁骨,力求每一刀都要有情有义,创作中她尤其注意对眼神的刻画,“这次创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虽然不曾经历但刻骨铭心的一段历史。幸存者肖像的灯一盏盏熄灭,但历史不能被遗忘。作为青年艺术创作者,应该用自己的作品说话。”
版画家谭浩楠上大学时曾到过南京,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深受震撼,这次创作令他有了更深的触动。他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看资料的时候心情特别沉重、悲痛。但看到幸存者们,我心里又有点欣喜,我们确确实实有这些人作为见证者,来告诉后代这段惨痛历史。作为创作者,也是为见证这段历史尽一些绵薄之力。”在创作重点上,他着重于还原幸存者的状态,尽量完整地传达信息,让见证者以更真实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尤其触动我的是两位老人的面部表情,他们的眼神非常坚毅,让我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我想终有一日见证者会离我们而去,但肖像会一直在那里。”
“90多岁的他们,每个人都满面沧桑”
创作伴随着心痛。阅读幸存者的面影,同时也阅读那段备受凌辱的往事。
深圳版画家应天齐在看这些肖像的时候,“我就想到他们都90多岁了。他们见证了历史,这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还活着。90多岁的他们,每个人都满面沧桑。”在刻木刻的时候,他始终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感,“他们的面容,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日寇大屠杀的历史,感受到当时的情形和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想到我们的民族曾遭受到这样的羞辱和这种残酷,日寇像野兽一样杀害我们的同胞。”幸存者周智林这幅版画,他一共刻了三遍,前两幅都不满意。“因为老先生的这个面容表情很复杂,我要抓到他最值得表现的那一瞬间。我前两次都刻失败了,前后刻了一个多月。”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长发老人已经99岁高龄,于承佑的刻刀仿佛刻出了他白色眉毛、胡须里藏着的泪水,凹陷的眼睛中藏着穿透历史迷雾的真相。当时王长发的两个哥哥王长富、王长贵都被日寇拉去做工,不知所终。他们的尸体至今都没有找到。两个姐姐也遭遇惨痛的伤害,被带去一处临时慰安所,给日寇糟蹋了。
薛玉娟老人刚刚于重阳节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几位幸存者一起度过了百岁生日。百岁老人薛玉娟动情地说,“我一定要好好地活,看我们国家越来越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祖国更加强大,我们再也不要被别人欺负!”了解了两位百岁老人的故事,对于承佑触动很大,“在整个刻制过程中,我一直怀着对这些老人的敬畏之情和同情之心,还有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深刻铭记,整个创作中始终被这样一种情绪萦绕着。”
刚刚离去的向远松,出生于1928年9月,南京沦陷时刚9岁。1937年12月14日,侵华日军侵入下关宝塔桥地区,逃进观音庵避难的向远松一家人及所有难民被驱赶出来,强迫跪在路边几个小时“欢迎”日寇到来。其26岁的哥哥向远高被日寇当作中国士兵,用绳子绑走,在煤炭港一座仓库中遭到杀害。当黑龙江版画家刘德才拿到向远松的照片,“从幸存者严肃隐忍的表情中,我能感受到他所经历的那段痛苦的过往,以及那段历史带给他的压力。”
“想让一代代的艺术家带领大家一代代去记住历史”
史一、于承佑、袁庆禄、雷务武、李彦鹏、张敏杰、应天齐、季世成等版画大家,携手中青年创作力量,一起以刀代笔,以大黑大白的木刻,来刻画人物双眸背后的精神和信念。“我为什么想用老中青三代人来构成这样一个创作集体?就是想让我们一代一代的艺术家带领大家一代一代去记住这样的历史,去记住这个时代,另外也表现艺术的传承、精神的传承。总之,大家都觉得,这次创作特别有意义,可能是他们一生当中艺术创作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事。”陈超表示,61幅作品中,能看到各种风格的呈现,各种表现角度,各种艺术手法的丰富性,整体质量相当高,“无论将这些作品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去展出,一定会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应天齐说:“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将永远载入史册。你们能够看到多种多样的不同风格的木刻,这种差异性和不同性体现了每一个艺术家对于这个事件所寄托的深刻的情感。”
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创作中,更多是对逝者的表现。著名版画家程勉老师,用了30年的心血创作《血寰》。他重点是在表现当时的情景,在那个时刻,南京人民受到杀戮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他在记录那个时代。“时隔80多年,今天我们再来创作这段历史。怎么办?恰恰我们有一个契机,就是因为我们还有61位幸存者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存在。所以‘幸存印记’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策划,但其实它的意义非常重大。通过61位幸存者的肖像创作,折射出中华民族抗争的一个历史。80多年前的事情,再用艺术家的想法,用一个真实的形象把它勾勒出来,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时空的对话,也希望今天的人们看到作品以后,能对历史产生一种思考。”陈超说。
令人痛惜的是,65岁的河北版画家李彦鹏在完成创作不久的11月8日,在京去世。他创作的两幅木刻肖像是黄桂兰、岑洪桂,竟成绝笔。
(记者 冯秋红 张楠 沈昭)
王素明
木刻:陈超
祝再强
木刻:陈瑜婷
巫吉英
木刻:雷务武
余昌祥
木刻:王杰斌
濮业良
木刻:陈瑜婷
向远松
木刻:刘德才
王恒
木刻:史一
以上七位幸存者今年已离世
苏承祺
木刻:金石生
方素霞
木刻:陈词永
阮定东
木刻:王岩
高如琴
木刻:刘京
周智林
木刻:应天齐
郑锦阳
木刻:彭伟
路洪才
木刻:蔡家祥
周文彬
木刻:金石生
常志强
木刻:王杰斌
陶承义
木刻:王岩
岑洪兰
木刻:肖力
袁桂龙
木刻:刘颖
马庭禄
木刻:刘颖
张仕翔
木刻:谭浩楠
阮秀英
木刻:刘京
刘民生
木刻:肖力
王子华
木刻:蔡承志
郭林大
木刻:谭浩楠
王津
木刻:姚浩刚
潘巧英
木刻:袁庆禄
熊淑兰
木刻:姚浩刚
陈德寿
木刻:李小光
刘素珍
木刻:袁庆禄
张惠霞
木刻:邹晓萍
程福保
木刻:蔡承志
高恒发
木刻:冀荣德
周湘萍
木刻:张天星
徐德明
木刻:朱健翔
蒋树珍
木刻:张天星
经智珍
木刻:李翔
李美兰
木刻:冀荣德
魏桂如
木刻:应天齐
葛道荣
木刻:李传康
石秀英
木刻:季世成
李长富
木刻:李传康
杨静秋
木刻:邹晓萍
易兰英
木刻:季世成
龚德年
木刻:刘德才
黄桂兰
木刻:李彦鹏
岑洪桂
木刻:李彦鹏
关舜华
木刻:张敏杰
薛玉娟
木刻:于承佑
唐复龙
木刻:陈词永
伍秀英
木刻:蔡家祥
郭秀兰
木刻:李小光
艾义英
木刻:彭伟
夏淑琴
木刻:李翔
王义隆
木刻:史一
谢桂英
木刻:雷务武
王长发
木刻:于承佑
马庭宝
木刻:曹芳
刘贵祥
木刻:朱健翔
程文英
木刻:曹芳
陈桂香
木刻:张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