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赴约采访当天,崔永兵晨起后特意写了两幅甲骨文毛笔书法:“人民万岁”“大美油坊”。笔墨之间展现了经年累月的书法功力,传递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
爱写爱讲甲骨文的古稀老人
“你看这‘大’字,像一个立起来的人;再看这‘万’字,像蝎子伸开两个爪子,表示数字多……”71岁的崔永兵边向记者介绍边起身,用双手比画出蝎子伸爪状。
讲起甲骨文的崔永兵,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他说:“我这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写甲骨文,再就是讲甲骨文。”
崔永兵与书法相伴三四十年,目前任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员、江苏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南京甲骨文书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老干部文化艺术协会理事、雨花台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入选省市书画展,两幅甲骨文作品被省档案馆收藏。
在崔永兵家的6层书架上,各类甲骨文字典、书籍堆得满满当当。他每天固定书写甲骨文2小时,因患有严重哮喘,“上午气不好出”,就将练习时间放在下午。
崔永兵爱甲骨文爱到骨子里,他也想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让传统文化更好赓续,让文化之根扎根民心。崔永兵为所在的油坊社区义务讲了两年书法课,来听课的书法爱好者遍布各个年龄层,但大部分是退休人员。“相比年轻人,老人学书法更投入些。”他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你们年轻人时光还很长,应给自己定个计划,每天留至少半小时发展兴趣爱好。一点点积累,慢慢积厚成势,未来对于这块领域,你就可以从不会到会直到成为专家。”
年迈患病却从不缺席组织生活
崔永兵曾在内蒙古包头教书40多年,因哮喘不得不提前离岗。2003年,崔永兵来到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油坊社区。定居新环境,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当地党组织,他说:“受党组织培养教育多年,我一刻离不开党的怀抱。”
在内蒙古包头二十八中、少年宫、师范学院等单位工作的40余年中,崔永兵担任过共青团书记、支部委员、党总支书记等职,党务工作伴随他走过了整个工作生涯。如今,作为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油坊社区党委第四党支部书记,尽管年迈加之身体不适,崔永兵却从未缺席组织活动。
近两年,崔永兵所带领的党支部一直活跃在组织生活的前沿,先后组织党员前往六合桂子山烈士陵园、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现场学习,在主题党日学习“光影中的党史”等。
崔永兵时刻牢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各项事务中表率在前:他响应党组织号召,为汶川大地震等相关募捐活动捐款;他给数万人的社区选举一一填写选举卡;年过古稀的他也拿起扫把,参与社区卫生打扫……他说:“人这一辈子,不能忘本。我的使命就是以有限的力量为社会为党做点事情,希望社会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有用的。”
将红色血脉延续到底
崔永兵身上流淌着浓厚的红色血脉。对党永葆赤诚之心,对社会永葆奉献热情,是他家族最闪亮的徽章。
“我外公1938年入党,我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我姑妈也是位老党员,1942年入党的她尽管生活贫困,仍一直坚持用小米代钱交党费……”崔永兵细数着家人的入党时间,随后向记者道出自己家族对党无比感激的缘由,“小时候,大伯到地主家做长工,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他都会给一家老小背回半麻袋玉米粒,这便是他一年的酬劳。”崔永兵说,他的爸爸、大伯、叔叔都当过长工,辛劳是一方面,更为辛酸的是,整日寄人篱下,心里没有安全感。
1947年,崔永兵家迎来了生活的大转折。那一年,在党的领导下,他的家乡实行土地改革,漂泊在外的家人拥有了可以扎根的土地。“这对于我们家庭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地,我们就是为自己劳动,心里特别踏实。”崔永兵说。1983年,崔永兵加入中国共产党,带着对党的感恩崇敬之心,他践行心中使命至今。
今年,崔永兵一家被评为“第三届江苏省文明家庭”。家庭是他温暖的港湾,给予了他挺膺担当、奉献奋斗的不懈动力。崔永兵也竭力做好榜样,带动家人,涵养家风,让红色血脉、责任使命、文化情怀代代传承。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实习生 吴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