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可依 育有可循】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远离焦虑
2022-08-31 21:0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向善家长学校“在线”专家顾学文开学建议: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远离焦虑

  除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等身份,顾学文还是一个家庭教育方面的“过来人”,她将自己的儿子培养考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还一直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接触过很多家庭案例后,她发现,家庭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家长以为“孩子出了问题”,根源其实都出自家长。值此开学季,本报专访了向善家长学校“在线”专家顾学文。

 

  江南时报:“双减”过后,社会上绝大多数父母依然无力抵御内心深处的焦虑,面对教育内卷,做家长的该如何调节心态?

  顾学文:家长的焦虑会转化成孩子的焦虑。家长天天吓唬孩子:小学不好好学,就进不了好初中,进不了好初中就进不了好高中,进不了好高中就进不了好大学。天天说,说得孩子对未来很恐惧,恐惧到焦虑、抑郁,还可能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有个女孩,学习不错,偶尔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出现了计算错误,没拿满分。之后,一有数学考试,家长就反复叮嘱:别再算错了,要认真验算。女孩就变得非常紧张,考试时每做一道题,都要验算十几遍,发展到后来要验算几十遍,最终休学。

  家长的焦虑会逼出一个拖延症的孩子。焦虑的家长,多数喜欢控制孩子。因为当家长规划好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填满之后,会有一种掌控感,会缓解家长自身的焦虑。可是,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完完全全按照家长的表格来生活,人活成一张excel表格是非常痛苦的。小学阶段的孩子,不敢明着反抗,就消极反抗,就拖拉,拖延症就是这么来的。

  焦虑的家长,容易在情绪驱使下说出违心的话。天长日久,再血浓于水,感情也会千疮百孔。小学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还不是很强,他会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努力按照家长要求去做。但亲子关系究竟好不好,青春期才见分晓。很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和家长发生激烈的冲突。此时的家长,往往痛苦而迷惘,觉得怎么从小听话的孩子,突然变成这个样子了。其实,青春期会闹到这一步的家庭,根子全是在小学阶段埋下的,甚至更早。

 

  江南时报:克服焦虑之外,家长该做些什么才能对孩子的成长学习有所帮助?

  顾学文:我觉得家长要做回父母本色,好好爱孩子。

  分享一位好爸爸的故事。这位爸爸在儿子生下来之前就和妻子约定:孩子学习归我管,你做个快乐的妈妈就好。他这么“分配工作”是因为担心妈妈管孩子学习容易焦虑。那他自己是怎么管的呢?他只抓一件事,就是看孩子有没有订正错题,只要订正好了,他就签字,不管孩子考了几分,完全接受孩子的起起伏伏。而另一方面,作为企业高管,他一周至少有三晚加班或者应酬,很晚回家。但哪怕凌晨到家,他依然会早起给孩子做早饭,开车送孩子上学。路上父子俩天南海北地聊天,交换各自的信息和观点。每周一次,他召开半小时的家庭会议,相互提意见。有一次,孩子提出,爸爸对妈妈有点凶。爸爸虚心接受,两周后,再去听取儿子的反馈,看看自己有没有改进。这位爸爸的儿子,目前只有23岁,已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计算机生物科学专业的博士。此外,家长应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考上好大学才有好人生,在20年前,这个逻辑有一定道理,但在今天未必成立。今天,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超过60%,人口出现负增长,大学正变得十分普及化。但进了大学未必有好人生。推荐父母们去读李开复博士与作家陈楸帆合著的《AI未来进行时》,去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

 

  江南时报: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顾学文: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培养孩子四种能力,才能放心地看着他们走进未来。

  第一是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具备学习的能力。孩子从小像橡皮筋一样被拉得很紧,孩子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不逼不催不过劳,孩子才会喜欢学习。未来是终身学习的概念,而不仅限于学校学习。

  第二是有同理心,交得到好朋友。整天把孩子关起来刷题,孩子怎么能交得到朋友?未来进了大学、走上社会,怎么跟同学、同事相处?

  第三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包括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第四是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从厌学到休学,背后是拒绝,孩子中断学习是为了切断和父母的联系,可见,问题还是出在亲子关系上。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说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牵扯的方面很多,最核心的一点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的,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既不自恋,也不自卑,而不是建立在外部评价基础上。可是,很多家长,在孩子考100分和50分时,给出两张完全不同的脸,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自己只有考到好分数才是有价值的。这样单一的外部评价机制,基础是非常脆弱的。

 

  江南时报:新学期开始,你觉得家长和学校需要共同注意什么?

  顾学文:让孩子学得轻松点!保持对学习的乐趣,尤其在小学阶段。

  有人说,这一代孩子很幸福,不缺吃,不缺穿,其实他们缺的东西很多。统计发现,现在的孩子每天能见到1小时阳光的,不到一半。95%的小学生,90%的初中生,85%的高中生,存在睡眠不足问题。不让睡觉,不让锻炼,不让交往,孩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越来越差。

  假设我们把孩子上学想象成上班,他们上班的公司可能是全世界上班时间最早的。公司年终进行KPI考核,孩子们却是天天被考核,不是一轮,是多部门、反复考核。好不容易下班了,还得加班,平均每天加班4小时。熬到周六周日,爸爸妈妈又给他找了另外一家公司做兼职。熬到寒暑假,家长再找项目公司,让孩子继续“加班”。这么一干就得干12年。当我们真正站在孩子立场去观察孩子的生活时,我们还觉得他们幸福吗?快乐吗?

  学校也不应贩卖焦虑,而要帮助家长缓解焦虑。学校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老师的专业能力,可以把孩子教好。其次,学校要有担当,教书育人是学校、是老师的工作,不推诿给家长。家庭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家校分工还是得明确。最后,学校要有共情能力,能够理解新生家长的忐忑之情,学校能共情家长,相信更能共情孩子。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标签:孩子;家长;焦虑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