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心却暖 同心抗疫彰显江苏“温度”
受“倒春寒”影响,近期江苏多地气温骤降,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小的考验。然而有这样一群抗疫志愿者,顶着寒风冷雨冲锋在前,用真情温暖了整个城市。
南京:
上门服务凸显真情
随着南京城一场大雨,风带旧寒来。在封控区、居民小区、卡口、核酸检测点,一群身着白衣的抗疫志愿者冒着风雨,为全市居民撑起了生命之“伞”。
大黄鱼、整鸡、娃娃菜、胡萝卜、笋瓜、挂面、鸡蛋、牛奶……家住南京市秦淮区封控小区的李女士用镜头记录下刚刚领到的生活物资。志愿者们早早来到现场进行分拣,并用小推车挨家挨户送货上门。为避免接触,志愿者们会将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敲门后离开。由于小区没有电梯,所有物资全靠人力配送,每个志愿者的防护服都被汗水浸湿。
“我现在管着十四只猫、两只鹦鹉、一缸热带鱼,可以开宠物店了!”栖霞区马群街道文康苑社区副书记吴倩雯笑着说。3月18日上午9点多,有居民发来求助短信,表示自己正在集中隔离,而家中宠物无人照看,同时客厅内的热带鱼缸打开了过滤器,一旦水位过低、空转温度过高,会有引发火灾的风险。
接到求助后,社区第一时间与集中隔离点取得联系,并安排工作人员对居民提供的钥匙进行消杀,再由转运车辆闭环送往文康苑小区。19日上午,工作人员拿到钥匙后第一时间前往其家中,进行全方位消毒并关闭了鱼缸中的过滤器。为做好各方面保障工作,社区还安排了工作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定期上门照看居民家中的宠物,及时进行喂食、铲屎等工作处理,以人性化的服务给南京城带来一片温暖。
任康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苏州:
抗疫前线的久别重逢
3月18日,苏州市相城区开展区域核酸检测,昆山派出千余名医务人员连夜支援,相城区二院的沈春凤与昆山市三院的罗琴,这对毕业后30年未见的老同学,在核酸采样点认出彼此,牵出一段最美的久别重逢。
沈春凤说,一大早抵达核酸采样点位刚穿好防护服,突然发现身旁来支援的昆山采样人员有些眼熟。虽然对方戴着口罩,但沈春凤还是脱口而出那个名字:“罗琴!”
原来,她们俩是昆山卫校护理专业的同班同学。自1992年毕业至今,已有30年未见面,这次重逢让沈春凤格外高兴。“虽然从19岁毕业到现在,我们都快50岁了。但我感觉她还是以前那样,眼睛大大的,很漂亮,即便戴着口罩,我还是一下子就能认出来。”
据了解,1992年,沈春凤和罗琴从当时的昆山卫校毕业。因为工作地点相隔太远,加上当时通信不发达,两人渐渐失去了联系,前些年的同学聚会,罗琴因为工作走不开也没能参加,因此,这一别就是30年。
如今,沈春凤是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原黄埭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科副主任,负责管理相城二院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苏州疫情发生以来,除了忙于社区站的日常管理、督导工作,也无条件服从单位的抗疫安排,积极参与黄埭镇的每一次区域核酸检测。
也正是因为次次不缺席,这一次沈春凤才得以在抗疫最前线,偶遇30年未见的老同学,并得知罗琴如今是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护士长。
两个人互相调侃,岁月不饶人,当年的青春美少女已经变成了中年阿姨,但不变的是——关键时候冲锋的一颗心!“要对得起毕业时,对彼此的祝福和鼓励——肩负使命,护佑健康!”
无锡:
为志愿者暖身暖心
3月20日,来自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文化站的防疫志愿者李晟穿上厚厚的羽绒服,8点准时来到设在华宇小区外广场上的核酸检测点,开始一天的防疫工作。
“尽管外面下着雨、刮着风,但有了羽绒服的保护,我充满了干劲。”李晟指着身上这件黑色羽绒服说,“它见证了抗疫战友间深厚的情谊。”
原来前一天3月19日,她照例来到防疫一线,“一到场上,就被呼啸而来的风镇住了,冷风直往我衣服里钻,我感受到了倒春寒深深的寒意。”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感慨,没过5分钟,附近中海社区筹建组组长钱春苑就带着一件羽绒服出现在了她面前。
这件羽绒服陪伴她当天一直工作到凌晨12点多。“天寒心却暖,革命友谊让我感到心里暖洋洋的。”李晟说。
同样的暖心举动在各个防疫点上上演着,3月20日早上8点多,坊前派出所指导员钱军带着满满三大桶柠檬红茶,出现在新二社区,为坚守一线的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倒上一杯杯冒着热气的茶水,向在寒风冷雨中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送上关心和慰问。执勤民警表示:“不仅暖了身,更暖了心。”
(见习记者 姬传涛 张梓扬 张姣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