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指导推动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2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在国家层面第一个批准的都市圈规划。本报联合安徽日报,邀请苏皖两地代表委员,围绕如何跨省共融建好“南京都市圈”,为长三角一体化助跑建言献策。
跨界协同,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和江苏南京分别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指明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表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意味着在国家战略层面有了顶层支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南京都市圈的厚望和期待,也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提供重要机遇。
基础浑厚 成绩斐然
南京都市圈自古历史相通、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连,具备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天然“因子”。长期以来,苏皖两省高度重视都市圈建设,自2000年江苏省提出打造南京都市圈以来,陆续通过并实施《南京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历经20余年蓄力发展,走过从包含6座城市到8座城市再到“8+2”格局、涵盖6.6万平方公里区域、涉及3500万常住人口的不凡历程,成为跨省域发展最早最成熟的都市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都市圈中心城市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具备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
一是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2020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4.1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1%,人均GDP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南京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二是新动能培育持续发力。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四新”行动计划,科创森林积厚成势,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苏南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优势明显,G312产业创新走廊启动实施,区域性创新高地加快建设。
三是区域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以南京为中心的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正在形成,产业人口梯度分布、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更加清晰,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全国领先,宁马、宁滁等省际毗邻区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四是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织密基础设施“一张网”,商合杭高铁、宣绩高铁、南京北站、宁滁城际、宁马城际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走在全国前列;共治共保“一江水”,加快推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长江十年禁渔的合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一卡通”,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共同防疫抗疫,联合复工复产,受到国家发改委点赞。
五是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都市圈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协调机制稳定运行,综合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城乡规划和跨界地区协调等5大类17个专业委员会持续加强多领域合作,签署实施多项协议,推进落实重大事项。
前景广阔 大有可为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多重政策叠加下的南京都市圈,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刘以安建议,下一步要牢牢把握重要机遇,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是推进沪宁合创新带建设。有效串联起上海和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发挥科创优势、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切实推动新技术、新业态的产业转化,形成与G60科创走廊的互补和互动,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构建1小时通勤圈,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建设,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动宁宣黄、宁淮等城际铁路规划落地实施,建设以南京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
三是促进自贸区联动发展。推进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与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联动发展,在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贸易等方面实现产业互动,推进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打造一体化区域要素市场,提升开放示范能力。
四是打造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切实做到“有顶层规划设计、有完整组织架构、有高效运行机制、有合作共赢模式”,使之成为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形成联动、协同、错位、融合、共赢的发展格局。
贡献智慧 凝聚力量
刘以安表示,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都市圈发展凝心聚力,政协责无旁贷。
2019年,南京市政协牵头建立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协联动机制,召开8市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开展联合调研活动,深入研究都市圈在政务服务、教育事业、公共卫生方面的现状和问题;2020年,围绕推进南京都市圈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开展联合专题视察,在综合各市政协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建议案,得到都市圈城市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批示。
2021年,南京市政协将坚持以“建言资政”为己任,以“凝聚共识”为主旨,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挥好都市圈城市政协主席联席会的平台作用,推动《关于推进南京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建议案》落地落实,聚焦“基础设施一体化、支撑体系一体化、金融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体化、顶层设计一体化”,联合都市圈城市政协共同组织开展协商恳谈和专项视察,发挥政协优势,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以专业、精准、深刻的高质量建言,为推动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动融入,推动都市圈规划落实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孔晓宏
南京都市圈作为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将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更好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孔晓宏表示,作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宣城市将把握发展机遇,主动做好融入对接,推动都市圈规划落地落实。
跨省“组圈” 勇开先河
作为全国率先跨省级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将与上海大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形成互动发展格局。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对地处皖南和皖东的宣城、马鞍山、滁州等地带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孔晓宏认为,南京都市圈将有效衔接中东部地区,有助于中部地区对标东部地区加快崛起,加速长江经济带循环发展,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他介绍,宣城将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参与都市圈建设。宣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G60科创走廊等重大战略的叠加区,享受诸多国家级和省级支持政策,并拥有示范区先行先试权,将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宣城是安徽唯一与苏浙两省交界的市。随着合福、商合杭、黄杭等高速铁路及宁宣杭、扬绩、宣南铜等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运营,以及芜申运河、水阳江航道整治和芜宣机场的建设,宣城将打造成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宣城可供开发的土地多,境内有上海军天湖、白茅岭农场等多处可利用“飞地”。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电网规模位列安徽省第二。宣城还是安徽省3个生态环境最优城市之一,境内农产品种类多、品质好。同时,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主要城市,宣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以山水生态、文化历史等融为一体的旅游板块特色明显,正积极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及康养基地。宣城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为南京都市圈提供更有力的要素支撑。
协同协作 融合发展
孔晓宏认为,南京都市圈是国内首个跨省都市圈,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外,还必须解决省域之间、成员城市之间在体制机制、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对接融合问题。
首先,增强都市圈认同感和推进合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问题、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问题、生态补偿利益共享机制问题等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推动解决。宣城市积极参加都市圈规划、交通、经信、旅游、卫生、农业、信息合作等专业委员会,与都市圈城市签署一系列框架协议,与南京、淮安签署《共建宁淮宣生态经济发展带框架协议》,为都市圈发展增添新动能。建议共同按照都市圈同城化为目标,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壁垒,强化规划引领,充分发挥各市叠加效应。
其次,推动实现都市圈各城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都市圈各市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加强统筹谋划成为重中之重。宣城是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经济辐射的重要通道,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在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可以为南京等长三角特大城市疏解非主导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提供广阔的承载空间和合作基础。
再次,推进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宣城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重大项目招商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建12个驻外招商办事处开展专职招商。2018年以来,宣城市新建省外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中,来自沪苏浙的投资项目和到位资金占比超80%;郎溪、广德、溧阳三地共建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高淳经开区与宣州经开区签订园区合作共建协议;与南理工等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4家企业入选“南京都市圈最具投资价值文化企业30强”。建议积极探索共建合作园区模式,促进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
瞄准蓝图 推动落实
孔晓宏表示,宣城市将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建设。
推动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依托,重点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加快宣州经开区与高淳开发区,水阳镇与高淳区阳江镇的合作共建。协同推进“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共建共享,协同开展“南京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建设,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科技成果拍卖季活动。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装备等现代产业集群,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宁宣(黄)铁路宣城至南京段、宁杭高铁二通道及宣镇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协调对接南京市、常州市加快建设宁宣杭高速(高淳段)和扬绩高速(溧阳段)省外高速“半截路”。
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建立沪苏浙皖四省(市)边际相关城市公共卫生战略合作框架,推进与南京都市圈医院预约挂号平台的应用,实现异地就医平台直接结算。积极与南京都市圈重点医院等开展学科共建,争取宣城市中医院纳入江苏省中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加快推动文旅合作,联合开展南京都市圈四季自驾游推广活动,举办长三角城市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扬子鳄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持续改善南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与南京市高淳区“河长制”工作达成合作协议框架,建立边界河流共建共管机制,形成生态环保良好格局。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