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禁限塑令”在长三角落实情况如何?权威报告来了……
2021-03-10 10:33: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胶带……“白色污染”,危害巨大。去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坊间称为新版“禁限塑令”。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也相继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禁限塑新规。

  新一轮“禁限塑令”在长三角消费领域的落实情况如何?

  2020年12月-2021年2月,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开展了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专题调研,三省一市消保委组织近千次实地消费体察、开展线上线下逾万名消费者问卷调查。3月9日,长三角消保委联盟正式发布《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

  调查表明,禁限塑新规在长三角消费领域推进顺利。《报告》显示,长三角消费者对“禁限塑”有非常高的知晓度和支持度。调查表明,长三角受访者中知道“禁限塑”的比例高达92.9%。长三角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禁限塑”的比例高达90.1%。

  同时,禁限塑新规已经基本实现零售餐饮市场(限定业态)不同规模企业的全面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消费体察了1640家企业,禁限塑新规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8.6%,超市为77.5%,药店为58.8%,书店为73.0%,大型饭店为90.1%,中型饭店为82.5%,小型餐饮店为64.3%,外卖为75.6%。

  《报告》提出,禁限塑新规在实施中需要解决三大堵点问题。

  一是消费者的教育与习惯培养。禁限塑新规是从生产和使用企业的角度设计制定的,限定行业,细分品类再设置禁止与限制的时间点,内容复杂严密。虽然调查显示,长三角受访者中对“禁限塑”的知晓度达到了92.9%。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搞不清、看不懂”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本次消费者调查对于禁限塑新规基础知识做了简单测试,能够完全答对的受访者不到2.5%。调查同时显示,在禁限塑新规实施前,仅有14.5%的受访者去菜场买菜时会自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也只有32.5%。

  二是简单替代无法覆盖纷繁复杂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纸吸管无法替代塑料吸管,成为行业痛点。有行业统计表明,在我国一次性吸管每年会产生三万吨塑料垃圾。对塑料吸管的禁用势在必行。但替代品纸质吸管因为体验度差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调查表明,56.0%的长三角受访者不愿意使用纸吸管。因此有专家建议饮品店就要改变产品包装,改为带吸口的杯盖。或者改变饮品配方,让消费者不用吸管仍然能获得很好的口感。

  三是可降解产品市场竞争无序,商家和消费者选择困难。课题组通过访谈专家、专业机构和塑料袋生产企业发现,可降解产品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的情况。尽管降解程度高的产品理论上应该被优选使用,但在市场竞争中不同降解程度的产品同为“可降解塑料袋”,成本和价格成为最主要的竞争因素。可降解产品市场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此外,小商家和消费者在采购可降解塑料袋中也遭遇能力不足的困境。商场、超市和大饭店一般会直接向生产企业定制,而小商家和消费者只能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课题组通过几个网络平台的检索发现,“可降解塑料袋”产品很多,印着不同的“可降解”标识,价格差异度也非常大。由于缺乏可比较的信息,小商家和消费者都无从判断和选择。

  如何更好落实禁限塑新规?长三角消保委联盟提出3点建议:

  1、切实提升消费者对于禁限塑新规的理解度和执行力。一是从“概念导入”到“知识普及”进一步加大对禁限塑新规的宣传力度,要让消费者掌握禁限塑必备的知识。二是根据禁限塑新规每个阶段的要求,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知道禁限塑会带来日常生活的哪些新变化,自己该如何配合。三是社会协同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自带购物袋”、“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具”等消费习惯。

  2、积极为消费侧助力禁限塑新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一是清理归并各类“可降解”标识,方便消费者与小商户选择购买可降解塑料制品。二是加强卫生监督检查,消除消费者对于小餐饮重复使用餐具的卫生担忧,同时建议设置可接触食品塑料袋专用标识,方便消费者辨识。三是多措并举推动相关行业提质升级,创新更好的环保产品满足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

  3、统筹布局促进消费侧与供给侧在禁限塑新规实施中形成合力。一是建议通过税收等手段让不可降解塑料使用量较大的消费行业承担环境成本,促使其转变发展模式。二是完善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使供给市场尽快形成以可降解程度为核心的有序竞争。三是建议政府投入资源研究更为科学高效的可降解塑料的检测判定方法,打通供给堵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洪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标签:交汇点;长三角;海燕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