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两手抓 培育发展新动能
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024-02-20 21:1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海盈  
1
听新闻


科技产业两手抓 培育发展新动能

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要求江苏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总书记着眼国家创新全局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在以此为主题召开的江苏“新春第一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科技创新”是主攻方向,“具有全球影响力”是目标定位,重点要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

  2月20日,江苏省政府召开“贯彻省‘两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系列新闻发布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和2024年行动计划。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作用凸显

  去年6月,我省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提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和总体思路,聚焦“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三个领域明确30个技术攻关重点。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表示,过去的一年,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具体可以概括为“六个新”。

  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新成效。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正式开工,组织实施16项自主预研项目;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跨广域网络编码分布式存储系统,启动建设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布局建设连云港中心,钟山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累计达31家,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立运行;获批1家、筹建2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加强基础研究展开新布局。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建设省物理、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建设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新获批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基础与精准预防2家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围绕量子模拟、类脑智能等重点领域,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48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围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立项支持89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展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高算力AI芯片”等27个科技攻关项目;牵头实施8项长三角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部省联动推进“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可再生能源”专项,全年获国家科技计划国拨经费超38亿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新提升。出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条政策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12条措施,深化高新技术企业“两减两增”便利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5.1万家;开展“企业创新服务月”活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约占全国的17%。举办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新增科技贷款超2200亿元,发放“苏科贷”超100亿元。

  开放协同创新呈现新拓展。国务院批复同意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式立项,科技部成立“部省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专责小组”;举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交流大会;与新加坡、香港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从高校院所新选聘1512名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新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超2万件,高端人才占比超40%,新增两院院士6名、总数达116名。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积极谋划和推进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加快实施《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出台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实施18条科研人员减负清单,印发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工作指引。

 

  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

  实现策源、攻关、聚合、赋能、集成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年我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重点任务清单,对19项主要指标和58项具体任务逐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和责任人。徐光辉表示,科技部门将扎实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行动,实现“策源、攻关、聚合、赋能、集成”五个突破。

  推进“1820”基础研究“策源”突破。对标国际领先,加快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中心,强化实体化运行,实行“里程碑”考核。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40个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省杰青、优青计划翻一番,力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500个以上。探索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在科研选题、项目组织、科技奖励、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赋予科研自主权。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突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围绕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氢能及新型储能等领域,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标志性产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在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类脑智能、未来材料、固态电池等方向,部署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增创新动能新优势。

  推进战略科技力量“聚合”突破。打造一流高端研发平台,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运行,推进紫金山、太湖、钟山、云龙湖实验室和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力争取得重大成果。推进原子极微制造等实验设施纳入国家序列。建设好已获批的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年底前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达40家。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赋能”突破。围绕“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支持南京、苏州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构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布局海洋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融合发展。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招商引资与招科引智并举,加快新质动能接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DP力争达2.25万亿元。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集成”突破。积极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省域实现机制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加大人才激励与减负力度,推动更多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修改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扩大赋权改革试点,筹备江苏产学研合作大会,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新增科技领域贷款超25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000亿元。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标签:创新中心;产业科技;创新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