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脉,谱写非遗新篇章
2023-07-14 09:1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彦国  
1
听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江苏考察时再次强调,“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给我们公共文化服务者和非遗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引领和遵循,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目标,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新经验。下面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在非遗保护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智慧。首先,我们要深度挖掘非遗和中华优秀文化中精神智慧的契合点,不断深化对非遗保护传承事业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来增强和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气和实力。

  二、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加强非遗的活化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性载体。如何在心里传承好?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发展其形式,更要传承其精神,让非遗真正“活”起来、“新”起来、“兴”起来。要积极推动非遗从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见人见物见生活”,更要见精神,从而获得可知可感可体验的文化力量。一是要传承好非遗。进一步整理和挖掘中国历史长河中被埋没和隐藏的精神文化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表现为大量的古籍文献及其历史文物,也体现为历史上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积累了历久弥新的造物技艺和生命智慧,这些都是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所必需的精神之源,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挖掘好、阐释好隐藏其中的智慧和价值,充分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只有让今天的人们读得明、读得懂,才能实现真正的“在心里传承好”。二是要“活化”好非遗。在各类活动中把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作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主要抓手,不断探索“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新模式,持续夯实非遗保护根基,巩固提升转化利用水平,不断“破圈”,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保护创新,进一步深挖非遗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品牌活动相结合,加大非遗文化传播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商圈、进外企。让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三、在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内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着、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只有不断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既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出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现代化的文化成果,才能不断厚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底蕴。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的当代形式,活化其精神,把非遗中的中华智慧阐释好、解读好、传播好,一方面,我们计划打造“非遗里的智慧”这一品牌活动,通过公共教育的形式,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宣传好非遗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强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数字化转换打造具有创新意义和引领价值的非遗创意项目,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转换、创新性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赵彦国系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标签:传承;传统文化;现代文明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