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在浩瀚的蓝色疆域中,水产品不仅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海洋生态与经济价值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养殖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水产品苗种繁育技术,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的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总经理陈立飞勇担社会责任,以其卓越的敬业精神和不懈的奉献探索,摘取了水产品海蜇苗种繁育领域的璀璨明珠。
精心探寻水产品繁育之道
今年66岁的陈立飞,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临海镇政府工作人员,在市场改革的初期,他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率先接手濒临倒闭的“临海镇对虾养殖公司”,破产改制成立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涉足滩涂养殖,走上专业海水养殖之路。
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位于射阳县临海镇双洋港南,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工厂化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河蟹生态育苗池200亩。主要生产培育两个新品种,一个是射阳当地特色品种,红海蜇原种繁育及培育,另一个是射阳特色名片,河蟹生态育苗。
2001年全国大闸蟹苗繁育市场滑坡,导致金洋水产原种场亏损严重,他痛定思痛,实行产业转型,引进海蜇苗的繁育。初期苦于缺少技术支撑,他求才若渴,四处寻觅,打听到辽宁大学从事海蜇苗繁育的专家王进刚。此时,王进刚已脑梗中度,他特地从辽宁把他接来,派专人服侍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由于陈立飞诚信待客,尊重人才,感动了王进刚,他毫无保留地将海蜇育苗技术传授给他。
为了全方位掌握海蜇养殖专业技术,陈立飞又多次访院校聘专家刻苦专研,终于成功繁育出海蜇苗,并申报注册“金洋苏海红”商标。为促使行业规范发展,陈立飞用积累的实践经验参加起草制定了江苏省《海蜇人工繁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申报两项海蜇育苗技术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产学研项目——《海蜇轮放轮捕高效养殖技术》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优秀成果奖。
攻坚克难培育种苗志更坚
海蜇是滤食海洋浮游生物,对净化海水、减少赤潮、维系海洋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射阳的红海蜇苗种具有原种苗的特征,品种纯正、体形完美、颜色鲜艳、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营养、经济和食用价值高等特点。多年来,深受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喜爱。“江苏红”海蜇生产区主要集中在盐城射阳海域,拥有全国唯一的“盐城海蜇种质资源保护区”。多年来,陈立飞在培育红海蜇苗种的地标品牌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凝聚了辛勤与汗水。
盐城金洋水产原总场2010年被江苏省原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为省级水产原种场。2014年注册“金洋苏海红”商标。2018年企业通过1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9年“金洋苏海红”海蜇苗种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被农业部推荐在CCTV一7黄金时间播出。2022年被省评为“江苏红”名优水产品年度品牌、优秀企业产品品牌。2023年在“第二届江苏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峰会”评选活动中获评“优秀企业产品品牌”荣誉。2023年9月23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场活动在盐城市东台五烈镇甘港村举行。丰收节上表彰了“十百佳”生产经营主体,其中盐城市“十佳”种业振兴生产经营主体,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等列其中,并成为盐城市水产种业唯一一家当选的企业。
公益无偿放流助力海洋经济
我国从2005年建立增殖放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但凡在沿海涉海建设等项目工程的,必须经过海洋监控环评,评估确定企业承担放流补偿经费,用于每年釆购当地海洋资源品种放流。
为促使行业规范发展,陈立飞用积累的实践经验参加起草制定了江苏省《海蜇人工繁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申报28项海蜇育苗等发明专利,2017年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完成产学研项目,《海蜇轮放轮捕高效养殖技术》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优秀成果奖。并且参与制定了《海蜇》国家行业标准。从2005年开始承担农村农业部、省、市海洋增殖放流任务,除承接央企、囯企海洋生态补偿放流业务外,他还连续20年公益无偿放流海蜇苗6亿多尾,价值近千万元,对修复当地海洋渔业资源发挥巨大作用。
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是盐城唯一的省级水产原种场,育苗水体近6000立方,主要从事海蜇苗育繁育,年产海蜇苗6亿尾。“公益无偿放流,我会一直做下去。”陈立飞说。
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以“水”为媒,蹚出了乡村振兴“水上致富”的新路子。目前,盐城金洋“苏海红”海蜇苗种可谓独占全国鳌头,独领风骚。在海蜇繁育方面,已成为全国同行规模最大、资质最高、育苗能力最强、技术成果最多的企业,也是国家海蜇繁育对外技术交流的窗口单位,陈立飞以闪亮的成绩擦亮了盐城水产产业名片。
(陈冬平 张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