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专家”鞠钢海坚守岗位33年 为流浪乞讨人员泰州“落户”
2020-07-09 19:08:00  作者: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康旭阳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记者 康旭阳)在云贵川高原翻山越岭,辗转3年,为8923名“黑户”解决了户口问题;在全国开创先河,让20名流浪乞讨人员在泰州“安家落户”;苦心钻研户籍业务,多次参与省市户籍管理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起草与修订……现任泰州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户籍管理大队四级高级警长的鞠钢海,可谓是泰州市的户籍管理“名人”。参加公安工作33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户籍岗位,一门心思解群众户籍难题,给了成千上万个在泰州生活的“隐形人”一个“身份”、一个“家”。

“我虽然每天面对的不是一本本‘小本本’(户口簿)就是一张张‘小卡片’(身份证),并且只有简简单单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和住址5项内容,但却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弄错了不行,少了它更不行,责任大着呢。”鞠钢海说。

辗转云贵川3年

为8923名“黑户”找回身份

数年前,在泰州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来自云贵川的“外来媳”。这些“外来媳”由于种种原因来泰结婚生子,尽管已组建新家庭多年,但因为没有户口也无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且不少“外来媳”的原家庭从未为其申报过户口,“有人无户”的现象比比皆是。

没有户口就办不了“新农保”,生病后无法享受补贴救助,就连日常的出行也十分不便。为了让这些省外来泰的无户人员过上正常生活,2014年5月,鞠钢海和县(市)区(分)局户政部门的同事毅然决定西行调查核实,为“外来媳”们找回身份。

由于这些“外来媳”老家大多在偏僻的山区,原籍住址也较为分散,鞠钢海和同事们常在山中徒步,为核实一人身份步行数十公里,花费三四日是常有的事。2015年7月初,鞠钢海和同事前往地处巴蜀大山深处的凉山州调查,当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雨,雨水冲刷过后,随时都有引发泥石流的危险。而他们一行人乘坐的车只能到达当地的一个民族自治乡,进村的山路必须要步行,足足有10多公里。一路上道路泥泞,十分狭窄,路过峡谷地带更是险象环生。

“我们这一趟跑遍了四川的所有州县,没有一处是很顺当,每到一处都有难爬的山路在等着我们。”鞠钢海说,“但想想那么多人等着我们回去为他们上户口,孩子还等着户口本报名上学,吃点苦也就值了。”

鞠钢海和同事们一走就是3年,几乎走遍了四川、重庆等地所有的偏僻山区,终于解决了泰州全市8923名“黑户”的户口问题。

创全国先例

救助站20名“无名氏”在泰落户

2017年5月,泰州市民政救助站的求助电话打进了鞠钢海手边的服务热线。救助站寄养在兴化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医院)的20名流浪乞讨人员有的生病需要住院治疗,但是他们均没有户口和身份证,亟需办理落户手续。

当时,为流浪乞讨人员办理安家落户手续在全国都没有先例。何况这20名流浪乞讨人员均有智力问题,没有准确的表达能力,其身份、年龄、姓名、出生年月等信息无法得知,难度比“外来媳”更大。身经百战的户籍专家鞠钢海也因此犯了难。

“虽然没有先例,也没有基本信息,但一定得办!既然要办,就要合理合法又合规。”鞠钢海说。经过与民政、医保、社保等部门集中会商研究,依据相关规定,鞠钢海和海陵分局户政部门决定想方设法为这20名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

为避免出现双重户籍和违法犯罪人员利用流浪乞讨身份逃避法律制裁,他们首先通过公安部失踪人口信息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排查,确保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他们还对这20人进行DNA信息采集和指纹掌纹采集,并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核实身份信息。之后,泰州市救助站将20人的照片和基本信息等通过媒体公示了一个月,尽最大可能为其寻找亲属。

“由于他们没有姓名、年龄等准确信息,我们为每一个人起了名字,生日就统一定为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象征着新的希望。出生年份则是根据其体貌特征进行推测,统一落户在救助站。将来这些人找到家后,登记在救助站名下的户籍随即可以注销。”鞠钢海说。

甄别采集工作完成后,2017年5月10日,泰州市公安局和海陵公安分局两级公安机关为20名流浪人员全部办好了落户手续。5月11日,6名户籍民警奔赴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集中为他们办理了身份证。至此,20名流浪人员都和每一个泰州市民一样,享受到生活照料、户籍管理、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报销等待遇。

“这些流浪乞讨人士落户在救助站后,可以享受一系列的救助政策以及补贴福利,他们从此不再是‘无名氏’。”泰州市民政局救助站站长杨生奎告诉记者。

泰州在全国首创为流浪乞讨人员安家落户的先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全国各地的户政部门和救助站纷纷前来学习取经。截至目前,泰州全市已有77名流浪乞讨人员解决了“无户”问题。

33年苦心钻研

让更多人摘掉“黑户”帽子

今年28岁的乔圆年幼时随母亲来到泰州,由于未办户口,2014年前她一直是名“隐形人”。

意识到“身份”的重要性后,2013年10月左右,乔圆向当地派出所反映了自己的情况。派出所民警多次到其学校去核实学籍,向村里核实个人信息。考虑到乔圆没有在医院出生,民警们还主动帮助联系机构为其与母亲做了亲子鉴定。2014年1月20日,乔圆终于在野徐辖区补录了户口。

“办理户口的第二天,我就去办了自己的第一张身份证,同日还领了结婚证。现在无论我走到哪里,别人不会再因为我是‘黑户’而嘲笑我,生活也由此而改变。有了身份证,我可以去考驾照,可以自己买房,我感觉现在我和别人是一样的了。有了‘身份’,人活得才有尊严!”乔圆说。

“没亲身经历户口难题,就不知道其中滋味。别看身份证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但却事关一个人的身份和尊严,还事关一个人的生存,小到出门买张车票,大到生病住院办手续,没有身份证还真不行。”鞠钢海说。

为了让更多在泰人员摘掉“黑户”帽子,让群众的户籍问题更高效解决,鞠钢海在户籍管理岗位上苦心钻研,仅1990年至2002年,他就先后办理户口迁移审批5.6万余人次;2008年至2016年为群众办理户口项目变更审批2.1万余人次,无一差错。

与此同时,他还将经验通过户籍培训传授给户籍民警们。近几年,他先后受全国、全省户籍管理同行的邀请前往授课,还承担了泰州全市公安机关的户籍业务培训任务,至今累计授课达270余场次。

“群众有户籍问题,你不解决,他不解决,这个事情谁来解决?连身份都没有又何谈脱贫奔小康?我想在退休前多带些徒弟,让群众的户籍问题更容易解决,让泰州全市的户籍管理更加高效有序。”鞠钢海说。

标签:流浪乞讨人员;泰州;户籍管理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