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万科金域平江小区是苏州市姑苏区苏锦街道较大的新建商品房小区。冬日暖阳下走进这个小区,只见有的业主在小区绿地上悠闲散步,有的在议事亭里闲话聊天;步入单元楼,小区业主公约、物业共识等标识整齐张贴;而在单元楼的架空层,还“藏着”一个“运河有声图书馆”,几名业主正在收听电子书籍……今年以来,苏锦街道深入贯彻市委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战略部署,探索物业管理创新工作模式,通过构建党建核心,并在管理软硬件上依托高科技、双考核机制,打造“物业+”服务模式,实现了服务“零死角”,推动了物业管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开启了社区服务新格局。
树立“一核心”
发挥引领带动效应
“小区环境优美,邻里关系和谐,这些都依托于业主和物业的共同努力。”万达二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培添介绍说,万科物业也是该小区的物业服务公司,这家物业公司在工作中主动发挥总部企业党组织优势,在这个小区项目组成立了党支部。社区党总支也与物业党组织共建,共同探索“红色物业”管理创新机制,实现社区党委为核心,多方共建、多元互动。
“如果单纯依靠物业企业的力量,很难实现对这些动迁户的主动关怀,而农户的一些传统习俗也很难改变。”苏锦街道组织人事局局长刘宝荣说,锦华星光苑于去年交付,刚刚“上楼”的农民一开始并不适应,将衣服晾晒在小区绿化带上,一些不舍得扔掉的农具也被随意堆放在楼道里。“我们就发动党员志愿者参与物业工作,一方面改善小区硬件,开设公共晾衣区;另一方面和居民积极沟通,帮助大家一起改变小区面貌。”
目前,苏锦街道多个小区通过构建“一核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了有温度的“红色服务”。
服务“零死角”
物业管理全面覆盖
苏锦街道共有43个居民小区,其中老旧小区2个,原无物业小区3个。脱管、离管、失管现象严重,长期路灯不明、道路不平,治安无人管、环境脏乱差,让它们成为现代化高品质城市中的“社区锈带”。今年以来,苏锦街道立足服务民生,把“提升物业管理”提上议事日程,作为街道民生实事攻坚任务,实现了全区第一个街道物业管理全覆盖。
近日,家住苏锦一村的周阿姨喜笑颜开:“自从有了物业,我们小区终于有家的感觉了。公共区域有了电灯,卫生保洁做得很到位,终于住得舒心了!”原来,街道根据苏锦一村196、197、300、301幢及谈埂上3处无物业小区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小区与邻近有物业小区连成一片,纳入“大物业”的保护范围中,有效将无物业开放式小区纳入物业公司的“羽翼”之下,形成“大物业”的实际掌控,解决了无物业开放式小区管理缺失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小区人居环境,提升了小区应对突发或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物业全覆盖后,苏锦街道又利用高科技元素,做好服务。如在锦华星光苑小区,刚刚“上楼”的农民总会把电动自行车推到家中充电。为了消除安全隐患,苏锦街道建设局引入“黑科技”,为电梯加装智能控制系统,监控一旦发现电梯内有电动自行车,系统就会自动停梯。
而针对老旧小区外墙脱落的安全隐患问题,苏锦街道联合区建管中心,从上海引进专业技术力量“太赫兹全景三位无缝扫描系统”,对锦荷苑小区的4幢居民楼进行试点探伤排查,并将根据隐患类型及严重程度,设立红、黄、橙三色分类标识机制,切实全方位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创新“双考核”
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今年,苏锦街道建设局出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化考核实施细则》,探索建立物业服务企业星级评定机制,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以“日常考核+年度考核”的双考核模式,对街道43个小区的物业服务主体进行评测,及时发现问题,找准痛点。
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物业企业的日常考核主要采用日常检查、月度抽查、年度综测等方式对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进行详细评定,并设立物业管理企业“红黑榜”。对在考核工作中发现的不履约、不尽责的物业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实行一次提醒、二次征信工作机制,促使其提高认识、尽快整改;对排名后5%的小区物业,则通过更换物业企业,或列入物业管理考核等方式,推动物业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制定评比细则,主要是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将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量化,同时科学化,实行清单化管理,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现以考促干、以考促进,推动物业服务整体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惠及百姓。”苏锦街道管委会副主任侍柱著介绍。
作为宜居新城,苏锦街道正致力于打造党建总揽,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多元参与的“物业+”共生型治理模式,通过“红色物业”“智慧物业”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治理。“通过推动三方协同有序、高效和谐,化解矛盾纠纷,打好基层治理组合拳,提升社区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让居民共享高质量物业服务带来的幸福感。”苏锦街道党工委书记蒋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