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生老病死,归于自然,在人世间走一遭,不如将遗体捐给国家,在医学领域派上用场,让生命更有意义。” 日前,苏州市吴门桥街道新康社区钱老夫妇在大家的见证下,在捐赠证书上按下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手印”,并在手印边庄重签名。
这样的经历对82岁的钱老来说很有意义。钱老是单位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社区的一名热心志愿者,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红十字会捐遗志愿者。手持捐赠证书的钱老,自愿在身故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并立下了关于后事的“四不”原则:和单位确定不送花圈,不搞追悼仪式,家里不设灵堂,如果病重的话放弃抢救。家里人表示同意,现场的见证者们也都为之感动与钦佩。
谈起此事,他说:“这并不是一时兴起。人体标本是医学院最好的教具,人体解剖学更是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以前遗体相当紧缺,医务人员常常为了获得一具用于研究的遗体而大费周折。即使现在,很多医学院还在为遗体紧缺而烦恼。新冠疫情发生时,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医护人员让我备受感动。我们的中国人民在‘大灾’面前,奋勇向前,用坚定托起了亿万人的生命。祖国在危难面前奋勇向前,我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当钱老把捐遗的决定告诉家人后,家人从一开始的不理解慢慢转变为支持,并为之感到骄傲。
交流中,钱老还和妻子互相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在有捐遗想法的时候,我忐忑过。我无数次想过,如果你反对,我要怎么说服你。我没有想到的是,当你知道我的决定后,会选择和我一起捐遗的方式来支持我。你志愿捐献遗体,我也办理捐遗手续,牵你的手,此生和你生死不离,老伴,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钱老说道。
在新康社区,和钱氏夫妇一样双双捐遗的夫妻还有很多。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遗志愿者队伍。目前在新康社区,已有近20名居民登记捐遗,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5岁,最小的只有36岁。“生前好好活着,生后还能造福别人,这一生也无憾了。感谢家人朋友能支持和理解我们志愿捐遗的心。”钱老质朴而感人的一席话打动了现场的所有人。
在这些捐献者中,既有高校教授,也有普通农民和工人,捐献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薄薄一片眼角膜,理论上可以让3到5个人重见光明。捐献既能服务医学和科研,还能为一些器官功能丧失者提供置换的可能,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延续。未来,捐遗志愿者的大爱必将成就他人的希望和幸福。”社区负责人表示。
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