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三个家”记录幸福生活
2020-08-02 19:02:00  作者:李映婳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一个好的住房条件,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今年73岁的何玲玲对此感触尤深。最近,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潼泾一社区的社工邵颖上门走访时,与何玲玲热情攀谈起来,从辖区内的小事聊到了何玲玲自己的生活。何玲玲翻出一叠照片说:“这是我的三个家,我都用相机记录了下来,整理成了一本相册。”一张张略显发黄的照片,不仅是普通百姓家住房改善的缩影,更是一个时代变化的见证。

上世纪70年代,23岁的何玲玲刚生完孩子,住在苏州五中旁的父母家,40平方米不到的房屋挤进了4个人,一个大房间被隔成两间卧室,用门帘代替房门,而厨房就是一个水泥砌成的台子,一烧菜满屋子油烟味儿。“你看,那时候的房子没有卫生间,公共厕所在很远的地方,烧饭用煤炉,喝水要去挑井水,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何玲玲感慨道。由于是老平房,外面一下大雨,何玲玲家里就下小雨,加上地势低洼,一到黄梅天,家里湿气特别重,何玲玲儿子的类风湿病,就是在那个时候落下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何玲玲的丈夫邹师傅从部队转业回来,正好轮到单位分房,分到了一套位于银桥新村的75平米的楼房,这对住了40多年平房的何玲玲来说,非常满足了,她说:“75平米,两个独立的房间,还有单独的厨房间和卫生间,我当时都激动得哭了。”入住新房后,何玲玲的家具也开始更新换代,煤炉换成了煤气灶,黑白电视机升级成彩色,还安装了一部座机电话。何玲玲边说边翻出了一张新房子的照片,她的指尖停留在了“第三个家”上,也是她现在住的房屋。

2000年,何玲玲已经53岁了,75平米的房子因为家具、家电添置得一应俱全,几个房间都被塞得满满当当,加上儿子快结婚了,老两口寻思着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并很快就相中了一套复室结构的大房子。新居楼下120平米,除了两个大房间,邹师傅还有了专用的书房,楼上也有近90平米。更让何阿姨感到满意的是,离小区不远处就有一个菜场,交通便利,小区内绿化也好,还有一个小公园可以散散步。

何玲玲说,每一次住房的更换,都是一次对家中陈旧家用物品的“大淘汰”,换之而来的是崭新的生活。如今,喜欢书法的邹师傅,得空就在书房挥毫泼墨,喜欢植物的何玲玲在露天阳台上种满了花草,每天浇浇水、除除草,怡然自得。何玲玲说:“我的家庭也和全国所有家庭一样,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生活一天天地改善着,一步步地奔向小康。”

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人们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社区的普通百姓家里也传出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的喜讯。 李映婳

标签:普通百姓家;房子;生活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