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为全面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南通市海门区通过注重“三点” 增强农村法治宣传效果,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法律素养和依法维权能力。
针对“兴奋点”,坚持实用性,增加吸引力
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注重适用性,兼顾特殊性,激发村民的学法热情,使村民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组织律师录制“模拟法庭”“以案说法”视频,提供给各村居,作为农家课堂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通过“东城小司”“蔡律师说法”“謇谈法治”的品牌影响力,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有奖竞赛等普法宣传活动,把法治文化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实现群众被动接受普法教育向主动参与学法的转变,普法对象接受法治宣传教育率达95%,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
把握“着力点”,坚持实效性,增强渗透力
将原有的法治宣传网络、阵地向农村延伸,充分利用广播、“法润民生微信群”、电视和手机短信等宣传平台,以耳濡目染的形式,把法律送到村民身边。通过组建三农法律服务团,深入村居开展“法律服务进万家”活动,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信息反馈等一条龙法律服务。通过建立法律服务联系点,定期组织“法律明白人”等法律服务工作志愿者结合农村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群众开展公益法治宣讲活动,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选择“结合点”,坚持灵活性,提高影响力
在法治宣传的时间安排上,按照农村群众的特点,尽量避开农忙季节,因地制宜实施宣传教育,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群众参与率。同时,结合重要时间点,开展农民工学法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宣传周、长江保护法宣传月、民法典宣传月、老年人权益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切实帮助农村群众提高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在宣传内容上,既安排诸如《宪法》《民法典》等“公共必修课”,又安排如《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等“专业选修课”。通过对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解读,使普法宣传形式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形成农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氛围。(黄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