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警医“夫妻档”:最美逆行 并肩战“疫”
2022-05-09 16:5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殷再宏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众多党员义无反顾、逆风而行,在“疫”线组成“守护者联盟”。在这些“最美逆行者”中,有一些特别的身影,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在如皋市疾控中心流调溯源专班,就有这样一对夫妻档,妻子吴琼是如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健教科副科长,丈夫刘海波是如皋市公安局警务督察大队审计中队副中队长,他们同心抗疫、互相配合,舍小家为大家,成为全民战“疫”中独特的“浪漫风景线”。

  有一种担当叫“逆风而行”

  疫情面前,有一种担当叫“疫”战有我,吴琼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年轻党员的“疫”线担当。两年前,吴琼主动请缨支援南通核酸采样基地,为所有境外及湖北回通人员实施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抗体和核酸检测,为筑牢南通市外防输入的坚固防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年3月,从苏州支援回来的她,刚结束隔离,就再次请缨,成为了疾控中心流调溯源专班的一员。

  “您好,这里是如皋市疾控中心,现在有些信息需要向您核实,您现在是在如皋吗……”电话流调时间紧,任务重,而被质疑、不被理解也是常有的事儿。“我记得有一次,一位60多岁的阿婆,因为她女儿接到我们的流调电话哭了,打电话谩骂、投诉我,当时,我心里挺委屈的。”吴琼回忆道,“可是,我们没有时间去慢慢消化这些情绪,我必须尽快调整好,开展好下一阶段的工作,毕竟流调工作就是在跟病毒赛跑。”

  一有时间,吴琼就开始琢磨,如何借鉴苏州经验,提高流调效率。今年3月下旬,她因地制宜研究出“皋版”流调流程,从而与同事一起跑出了流调“皋速度”。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吴琼迅速成长为疾控中心流调溯源专班的中坚力量之一。今年3月以来,吴琼共拨打电话300多通,完成了200多人的流调工作,为全市疫情防控构筑起坚实防线。

  有一种默契叫“同心合力”

  吴琼之所以能够在“疫”线全力“战疫”,离不开丈夫刘海波的理解和全力支持。而当得知,为了更好地开展流调工作,市公安局部分民警也将加入流调溯源专班合署办公时,吴琼坦言,她有预感,丈夫一定会第一个主动报名。“春节过后,我们大概有2个多月时间没见了。偶尔视频,我们讨论得最多的也是我的工作。他总会从民警的视角给我提一些建议,帮助我分析如何更好地开展流调工作。”吴琼笑着说,“果不其然,刘海波很快就成为了我的‘战友’。”

  “当时,我没有多想,作为一名警察,遇到任何事情,我都必须冲在一线,必须顶上去,不能退,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刘海波的眼里同样满是坚定,“疫情当前,相比小家,大家更需要我们全力以赴。”

  其实,除了齐心抗疫,吴琼和刘海波有着共同的牵挂,那就是留守在家11岁的女儿,还有曾经两度中风的婆婆。也许是缺少了父母的照顾,也许是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女儿2个月内反复生病,成绩更是一落千丈。提到孩子,吴琼的声音几度哽咽,“孩子跟我说过,其他人写作文都会写妈妈,但是,她没办法写,因为自己的妈妈太忙了,她根本不知道写些什么。”

  虽然心疼孩子、老人,但是吴琼坦言,疫情当前,责任在肩,她也跟丈夫刘海波约定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之战,一起回家好好陪伴家人。

  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

  流调工作除了电话流调,还需要写审核报告、开展风险研判。为了更好地投入全新的工作,刘海波在参加好专业培训后,反复研究吴琼设计的流调流程,有什么不懂的,就主动向爱人请教。

  3月25日深夜,如皋东陈发现一起阳性病例。刘海波与同事赶赴中心现场进行流调研判,第一次与病毒正面交锋,他清晰地认识到,与以往的工作不同,规范穿脱防护服同样重要。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刘海波与同事一起研究,利用闲暇时间反复练习。

  4月3日,清明节的第一天,凌晨一点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疾控中心流调溯源专班夜晚的宁静。为了配合协查密接人员,刘海波、吴琼等人,迅速投入工作状态。200多个名单摆放眼前,而时间有限,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依然坚持严谨、细心、高效的工作原则。当交办单交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而刘海波、吴琼他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虽然合署办公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吴琼与刘海波相处最长的时间,就是偶尔中午一起吃饭的十几分钟。“总是忍不住探讨当天流调的问题、难点。”刘海波介绍,“很多时候,我都会向她请教,这也算我们在特殊时期的独有浪漫。”就这样,今年两人都在工作中度过了特殊的生日,然而,吴琼坦言,彼此微信简单的祝福与鼓励的文字,让他们的内心多了一份温暖与坚定。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在疫情防控一线,还有很多像刘海波、吴琼一样,默默无言、恪尽职守的夫妻档,为皋城组成了最硬核“守护者联盟”。有了他们的温暖守护,我们相信疫情的阴霾终会消散。

  通讯员 陈园园 喻军军 江南时报 殷再宏

标签:吴琼;逆风而行;海波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