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南京建邺区应急管理局二级主办梁开年主动报名来到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某酒店的新的隔离点。 从3月16日到5月1日,这个隔离点圆满完成接待19批次共1622人隔离任务。目前,上述隔离人员正分批解除隔离陆续返乡。
离别之时,他们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南京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5面锦旗、649封感谢信,情溢纸背,暖意袭人……
安全“港湾”
防控网有序、高效
自2022年3月15日,该酒店 150名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岗,考虑到隔离点属污染区,转运人员流动大,综合防护要求高,如何保障隔离点高效运转?从隔离点建立那天起,采用了“一长七组”工作专班制度,即一位点位长带领健康观察、信息联络、安保后勤、消杀消毒、人文关怀等七个小组。每个小组,严格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点位长与“院感专员”对小组成员进行个人防护和行为规范培训。
按照防疫要求,隔离点设立了“三区二通道”(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工作人员通道和隔离人员通道),足额调度疫情防控物资,备足消毒用品、防护服装,配备必要的应急治疗药物,制定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兜牢健康保障底线。
为提高工作效率,隔离酒店“人防+技防”全覆盖,6块大屏、285个监控控头、560个门磁,24小时值班,各类信息直传直报、全程留痕、闭环管理,所有章制直指“高效运转”。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是疫情防控的特殊场所,服务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梁开年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管家,确保医护力量到位、安全管理到位、环境消杀到位、后勤保障到位、卫生防护到位。遇到有需要药品、生活用品的,他都要安排到位,满足不同人的特殊需求。
尽职尽责维护隔离点有序、安全、高效运转,为被隔离人员提供真情服务,传递着爱的温暖。隔离点启用当晚,陆续送来数百名隔离观察人员,光是这些人的电话、身份证号码等十几项信息,录完就要花费数小时。次日凌晨1点,隔离观察人员渐渐睡去,梁开年的工作群里消息还不时跳出,“快下来接人”“收到”,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梁开年几乎每晚都存在的场景。
温馨“港湾”
满足个性化需求
“那天我们隔离点来了个13岁的孩子,我们通过温馨的服务,稳定孩子思想情绪,让他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接受隔离。”梁开年告诉记者,孩子叫小磊,因家人不在身边,需要独自度过隔离期,细心的梁开年成了他的“专属家护”,每天进行一日三餐提醒、健康状况监测、学习娱乐安排等。梁开年特意邀请小磊的父母、在校生活老师组建了“生活关爱群”,及时沟通需求,记录小磊隔离生活的点滴。
在隔离点,谁过生日,梁开年一定会办的热热闹闹,提前定制蛋糕、准备生日面,让隔离人员感受家的温暖。那一刻,隔离人员变身“御用摄影师”,身穿“大白服”当起志愿者,只为留下这特殊而又温馨的镜头。
“我家孩子上网课没有作业本,能帮忙采购吗?”“我是回族,饭菜可以照顾一下吗?”……隔离点综合保障组组长肖步进手头有一本台账,里面一一记录着每个房间、每位隔离人员的需求,“各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与对应隔离人员沟通,了解他们需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尽量满足大家的个性化需求。”
年轻“港湾”
“党建带团建”带来勃勃生机
曾经担任过点位长的孙伟和王向阳告诉记者,最让他们难忘的是这里活跃着的一批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青春与朝气,让隔离点充满生机。
来自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主要从事消毒、安保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他们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消毒组成员还要背负近40斤消杀设备。孙伟记得,最忙的时候,他们需要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穿着防护服干体力活,即便春寒料峭,也常汗如雨下。”
在转运至该隔离点的观察人员中,也有一批外地大学生。考虑到两地大学生年龄相仿,交流隔阂小,在“党建带团建”活动中,他们将多地大学生拉到一个平台,通过视频播放、照片展示、个人讲述等形式,分享抗疫故事,展现隔离点在综合保障方面做出的努力。
通过“党建带团建”活动,原本个别隔离观察者表现出的“不适应”或“抵触情绪”,在这种氛围中迎刃而解。
4月末,一位解除隔离的大学生在留下的感谢信中写道:“……感谢的话已经说太多了,文字也表达不出此刻心情,只能说,感恩有你们,谢谢!”从最初进入隔离点的不安,到积极参与各类征文比赛,这位大学生正是通过“党建带团建”活动改变了状态。把在隔离点累积的感动,全部写进了信里。
通讯员 建萱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