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脚印,追随“信仰之心”
2021-12-07 20:4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陆璐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由南京市文明办、宁波银行南京分行和江南时报共同推出的“感恩南京·闪闪的红星”活动,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聚焦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朱门社区老党员刘守全。

  在上世纪40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长在鲜艳的国旗下,站在不同的岗位上,以各自的方式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激情。近百年的风雨变迁,他们已经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如今这些人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敬业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56年的党性初心坚如磐石,2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生涯自始至终,虽然工作发生了多次变动,思想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但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对社区工作的执着,使他始终如一地站稳立场,一步一个脚印执着追求,79岁的高龄依然精神矍铄,以满腔的赤诚之心、感恩之心、拼搏之心和进取之心续写人生,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一座丰碑。他,就是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朱门社区老党员刘守全,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自幼贫困的家境、艰苦的生活,炼就了他不甘平庸,奋勇拼搏的精神。

  秋来“叶正红”。刘守全回忆自己当时入党的情形,他觉得能成为一名党员,是这辈子在思想内心种下的种子,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回顾个人当村党支部书记的过程,他有感而发,就是安心为党办“公事”,踏实为群众办“好事”,一辈子追随坚定的“信仰之心”,追随赤诚的“为民之心”,追随无我的“奉献之心”,追随强大的“奋斗之心”。

  1968至1970年,刘守全从任张府村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1975年下半年,刘守全调至林场任支部书记兼场长,80年代以后,随着分田到户政策的实施,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逐步发生变化,刘守全又从林场回到张府村继任支部书记。1990年前,村里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1991年9月份,刘守全创办了采石场,从无房子、无设备、无工人到成为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营收行业,三十余年的发展建设中,刘守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帮扶,架电、修路、通水、整理土地,带领村民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攻坚,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村子一点一点发生了改变。刘守全老支书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全面团结同志,“工作大家做,责任我独扛;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是党组织给了我服务群众的平台,我个人只是带了个头,没有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仅靠我一人也干不成事。”刘守全始终这么说。

  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能不花钱的事情绝对不花钱,自己能干的绝对不请施工队。为了村里搞绿化,他从村民家里要来月季花、竹子等栽在街道两旁,要来榕花树种子在自家地头搞起了半亩苗圃,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多年的培育栽种美化了整个辖区;为带动村内的经济发展,他独自一人去福建挑选茶叶,又从湖南请回专家指导茶叶栽种,每天踏着星光和知青们挑山水,在峭壁陡立的岩石间削平了数个山头,开垦荒地300多亩,茶丛新绿,果树成林,荒山渐渐变良田。

  “入党是这辈子最无悔的选择,能为党做事是一生最大的光荣,我既是饥寒交迫年代的经历者,也是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更是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幸福生活的受益者。现在虽然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入了党,这辈子就是党的人,对党忠诚不能变,为党干事的劲头不能减。”刘守全动情地说道。

  “咬破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刘守全这位德高望重的“当家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处处展现出一位老党员拼搏务实、为民谋福的精神。虽然到了杖朝之年,但刘守全三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朱门的山山水水;把昔日贫穷落后的朱门社区,治理成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新农村。

  如今他虽已退休多年,仍以共产党员的执着和坚韧,深情地关注着朱门的每一寸土地,关注着朱门的水库山塘、道路桥梁,关注着朱门社区的未来和梦想。

  (陆璐)

标签:朱门;江宁街道;社区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