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司法局发布2021年“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2021-03-30 20:1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尹丹丹  
1
听新闻

视觉中国供图

  江南时报讯(记者 尹丹丹)设立100个立法民意征集点,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12348热线服务,年内建成400个村(社区)家事调解室……3月30日,南京市司法局公布了2021年司法行政“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具体情况。

  南京司法部门将坚持立法为民,有序推进电梯安全、流动人口服务、房屋租赁、医疗保险等民生保障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建立健全“立法民意直通车”运行机制,吸纳立法民意,在全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100个立法民意征集点。

  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精减律师、公证、法律援助3大类政务服务25个项目的证明事项,解决申请人多头跑的问题。打破申请人地域限制,年内实现法律职业资格认定、学历公证、学位公证、机动车驾驶证公证、纳税状况公证等5类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升级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从2个接待席位扩展到8个,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12348热线服务,制定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让群众“一站式”办理司法行政领域所有法律服务业务。

  深化公证便民惠民服务。加快推进公证信息化建设,依托“南京智慧公证中心”拓展服务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公证远程视频办证系统,开展公证机构主动调查业务,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为首次办理遗嘱公证的70岁以上老人减半收费、80岁以上老人免收费用。

  同时,南京市司法局还将推出“金陵法治惠民大讲堂”2.0版。深入涉农街道、高新园区、广场公园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上门普法”,围绕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产权保护等社会热点主题,年内推出10期现场直播普法活动。推动《南京市法律援助条例》的修订工作,将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加大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援助供给,全年法律援助案件1.3万件以上。

  为促进社会矛盾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南京司法部门还将在市、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集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司法鉴定等8大类法律服务功能的非诉讼服务中心。加快发展家事调解组织,推进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建设,年内建成400个村(社区)家事调解室。依托“苏解纷”智能平台,打造一站式非诉纠纷化解服务线上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化解矛盾纠纷。

  开展《民法典》宣讲解读,优化村居法律顾问服务。巩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覆盖成果,法律顾问按照需求每月到村(社区)现场提供8小时以上的法律服务,每季度为村(社区)举办1次法治讲座,每季度接受1次履职情况评价,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

  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充分运用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改进复议办案方式,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办理复议案件听证率不低于75%。

标签:服务;公证;调解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