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看江苏!《江苏文化遗产录》丛书陆续编撰出版
2020-09-17 11:4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苏正茂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江苏文化遗产录》农业卷于2020年初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由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合作组织的《江苏文化遗产录》丛书编撰工作初现成效,并将在未来两年陆续出版。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和精神源泉。编撰《江苏文化遗产录》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工程。

省政协高度重视丛书编撰工作,省政协主席黄莉新担任编委会主任,副主席周继业、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宝田担任编委会副主任,明确编撰《江苏文化遗产录》丛书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研究、科学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江苏故事,服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努力让底蕴深厚的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存史资政、以史鉴今的作用。

(2018年5月8日,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南京举行)

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一处

在中华文明的格局中,江苏地域和古老的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盛赞江苏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这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以苏锡常为中心的吴文化,以宁镇为中心的金陵文化,以扬泰为中心的维扬文化,以徐淮宿为中心的楚汉文化,以及连盐通区域的苏东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方重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江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是顺山集文化、青莲岗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近代以来爱国救亡和人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江苏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它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等史迹遗存,还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目前,拥有苏州古典园林、中国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等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中国明清城墙——南京城墙、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江苏史迹)、无锡惠山祠堂群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座,中国传统村落28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名镇9座、名村6座和历史文化街区56处、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均列全国各省首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0个,位列全国第一,以及国家级名录项目125项,省级项目611项,市县级项目4175项;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两万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5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800余处。同时,还拥有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5月20日,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联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主办首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论坛。

这些文化遗产,作为文明进步、文化传承的集体记忆,真实记录了江苏这方土地的历史轨迹,展示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它镌刻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描绘着锦绣江苏,让人们从这为数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领略到江苏悠久历史文化的风采。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记忆历史,延续文脉,传承文明,为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2010年8月2日至6日,省政协文史委员会赴淮安、泰州、苏州调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要求,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保护文化遗产,实质上就是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揭示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也就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就是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并且不断从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探寻、提炼、展示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16年4月20日至21日,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方面人员赴无锡、常州调研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情况。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内容。要树立科学保护理念,以全面、宽广的视野审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的范围,既包括历史文献、文物古迹,也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精品名品,还包括具有深厚乡土气息的民风民俗等各种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做到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依法保护,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化遗产场所与周边环境保护,确保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要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丰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要积极做好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并且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结合时代要求,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20年5月9日,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和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江苏文化遗产录·非遗卷》专家学者座谈会

《江苏文化遗产录》丛书根据文化遗产的类别进行组卷,分别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方面,对江苏文化遗产进行较为广泛的挖掘和研究,并力求对其价值进行客观阐释。丛书编委会相信,丛书各卷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化遗产介绍,让人们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位观察江苏文化遗产,感悟江苏文化遗产蕴含的优秀文化精神,并启迪人们不断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更为热情的工作,拥抱文化遗产事业,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同时希望通过本丛书的编撰,以中华文化宏观之视角系统梳理江苏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揽胜既往而保存当下,在助推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上发挥积极作用,并为激发人们深深的家国情怀,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创造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作者苏正茂系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标签:江苏;文化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