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这是清朝诗人吴梅村赞美云锦的诗句。
马娅是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传承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与云锦结下了不解之缘。
美如天上云霞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因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
“锦”由“金”、“帛”相合,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多供与达官贵人,至今仍有“寸锦寸金”之称。“云锦生产过程极其繁杂,工序极多,每道工序的工艺都有很多谜一样的诀窍,说不清,道不明。”当问起完成一件手工云锦作品需要多久时,马娅只给了个保守的答案,“平均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故而有‘寸锦寸金’之说。”
在南艺后街,有一个南京云锦展览馆,马娅就在这里工作。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是当外国友人问起,我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让我觉得很遗憾。”2014年,在国外念书的马娅抱着传承南京云锦技艺的执念,毅然选择回国。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南京云锦所用材料主要是金线、银线、铜线及蚕丝、绢丝。金银使得云锦更显得富丽堂皇,真丝良好的吸色性是云锦色彩表现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云锦中也会用到特殊材料,即鸟兽的羽毛,如孔雀羽。孔雀羽毛的色彩斑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折射出变化多端的色彩,异常华丽。
由于云锦所用材料珍贵,一幅完整的云锦作品很难融入大众市场。“阳春白雪”虽好,但“下里巴人”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为使南京云锦更贴近生活,南京政府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政策补贴,开创新的文创产品。
今年6月,马娅参与了天猫618直播活动,参与直播售卖的产品有彩库锦发箍、发带和云锦香囊,以及各种云锦装饰摆件。直播流量效应明显,云锦文创产品瞬间售卖一空。
南京云锦巧夺天工的艺术需要长久的打磨和积淀,大多工艺人都为此奉献一生。橱窗上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记录下了这些匠人们的青涩岁月,如今他们早已年逾半百。
2020年2月,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文件,确定南京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42人,马娅名列其中。
在南京云锦代表性传承人中,马娅是一位90后。“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很少有人能真正沉下心来在慢工艺中精雕细琢。”
谈起如何把云锦技艺在年轻一代人中传承下去,马娅只说了两个词,“缘分”和“兴趣”。
不只在博物馆里看非遗
马娅说她还在一所大学中教书,每天在和学生打交道,可是在成百上千位学生当中,至今她只招收了一名徒弟。“刚开始对南京云锦感兴趣的人很多,可是最终能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的人太少。”
马娅的徒弟名叫丁雅轩,从大三开始,她便一直跟着马娅学习云锦技艺。大四那年,丁雅轩的毕业作品在校获得“优秀毕设奖”,还参加了江苏艺术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
南京云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不仅是代表中国历代织物最高技术水平的活化石,更是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从元代发展至今,南京云锦分为织金、库锦、库缎、妆花四大类。其中,“妆花”织造工艺最为复杂,是最具南京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提花丝织品种。因其织造工艺精密繁复,是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妆花无法用机器取代,显得格外珍贵。
“未来我要更加努力担负起这份荣誉,将这项技艺传承的同时创新,让子孙后代不只是在博物馆里看非遗!”(李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