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康旭阳)由南京市文明办、宁波银行南京分行和江南时报共同推出的“社区红”活动,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聚焦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
佘村地处紫金山麓东南,距南京主城区约10公里,区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是南京市政府批准的古村落保护村。近年来,佘村社区坚持“保护青山绿水、构建生态农村”的理念,加强对古村落佘村的生态文明保护及发展,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党建,加快佘村振兴步伐。
成立网格党小组
把支部建在“网”上
佘村社区按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到哪里”的原则,让党建融入网格。
据悉,社区在王家古村设立党建网格示范点,把党员定责在网格内,把支部建在“网”上,让党员在“网”上同频共振。成立“90”年轻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祥成植保专业合作社等多个网格党小组,构建“组织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的特色田园乡村党建新格局。与此同时,将懂经营、会管理的党员经营户充实到党组织班子,实行党员示范经营户与困难党员、贫困农户结对,共同致富,使党组织成为引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服务群众的“主心骨”。
社区还推出“党员家庭树牌”活动,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引导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带动群众投身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中,激发内生动力。
发展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田园乡村建设
近年来,佘村社区发展特色产业,切实落实党建引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五双行动”,充分发挥党建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引领和助推作用。
据悉,社区重点将传统农业种植、传统农业加工及手工业、传统乡村农闲文体休闲活动进行系统恢复重现,构建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新型乡村产业模式。对600亩梨园的果品、200亩茶叶以及山芋等进行深加工,形成特色产品。对流转后王家村120亩耕地、近200亩黄龙山区域的山林,由南京大学设计院设计好田园环境及特色农产品后,由党员经营户承包种植。利用废弃的采石厂、旧厂房规划设计,改造成民宿;做好山地自行车及水上休闲等文旅项目,发展郊野休闲运动及山水度假产业,为社区及村民创收增益。
打造特色文化
增强党建软实力
“实施乡村振兴,就要打造特色文化。”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佘村修建了村史馆,于2018年10月初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佘村历史人文美、自然风光美、古风古韵美、家风家教美、特色田园美,把乡愁记忆真正唤醒起来。
社区还成立了佘村“50”老年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百姓家中广泛调查和查阅乡志、家谱等历史文献,整理出较为完整系统的家风、家训以及在此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和事,精心整理编撰《佘村故事》《佘村志》,颂传“古贤”、挖掘“今贤”、培育“新贤”,用乡贤文化垂范乡里、孕育乡风。
同时,着力营造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特色田园乡村“红色文化”。在路口、广场、梨花谷等醒目处,软植入党建元素,进一步强化户外党建氛围的营造;坚守“红色”党员活动室、红歌广场舞等阵地,并通过“佘村微党建群”“佘村社区群”“佘村社区”公众号等传播正能量。
服务搬到“家门口”
提升党建凝聚力
社区紧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携手共建幸福家园”这条主线,初步确立“融古风情,向一片心”的党建创新品牌,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整合片区党建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紧密围绕网格化精细管理和为民惠民服务两项工作重点,努力打造党建引领社区孝治创新的特色品牌。
在佘村公共服务中心大楼中,社区建立了微服务阵地,倾力打造佘村“一公里、一站式为民服务群”,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服务”。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通过开展“赤脚医生式”上门代办服务,让社区服务人员走进特殊人群家中;引进和培育专业社工人才和社会组织,做好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慈善帮困服务、调解治理服务、专业综合服务;建立三社联动示范基地,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提升党建凝聚力。
“我们将用党建引领佘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聚力把佘村塑造成田园风光优美、乡村气息浓郁的‘金陵古风第一村’,让佘村真正实现‘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