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如果收到提前查询分数的链接一定不要相信,希望各位考生和家长能够增加防骗知识,提高识骗能力,谨防上当受骗,这张防骗测试卷一定要好好看看。”每年高考后,涉及高考电信网络诈骗频发,为了提高考生家长的反诈骗意识,6月9日,牛山派出所组织民警在辖区考点门口开展反诈骗系列宣传活动。
在第一实验中学考点,民警张英龙在门口搭建了临时“考场”,让考生家长认真解答2022年全国高考统一防骗测试卷。“接到电话有高考补助金发放”“收到录取通知书要求提前缴费”,测试卷的题型分为判断题和简答题两种,现场的考生家长纷纷参与到测试中。“这是孩子们在里边考,我们在外边考,我们不能拖孩子的后腿,一定要好好考!”
测试结束后,民警公布了正确答案,并为家长们详细讲解了针对高考考生的电信诈骗种类和防骗注意事项。“每年高考结束,诈骗分子都会紧盯家长和考生时刻变换手法实施诈骗,”随后,民警还向考生家长宣传讲解利用假冒录取通知书,虚假发放助学贷款以及出钱即可更改高考分数和补录等手段实施电信诈骗的防范要领,以此提高考生家长的防范和识别能力。提醒家长和考生不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学籍信息和报考信息,不要轻易相信所某些机构和个人的所谓“关系门路”,以免落入骗子的陷阱和套路。
与此同时,民警还向家长介绍了“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功能,手把手教他们下载安装APP并详细讲解使用方法,进一步守牢高考家庭的“钱袋子”。 在此次活动中,大家积极参与、反应强烈,有效构筑起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安全防火墙,受到周围群众一致好评。
“提前查分”骗局
高考完,学生和家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那必然是分数,于是诈骗分子会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通过家长群、考试群、手机短信等渠道发送“提前查询分数”的虚假广告链接实施诈骗。链接中会要求填报身份证、准考证等相关信息,并交纳一定的查询费用,一旦上当不但会有财产损失,还会泄露个人信息。
警方提醒: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补录名额、内部指标”骗局
“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嫌疑人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还有一些骗局中,骗子也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警方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100%是诈骗!
“补助金”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假冒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等身份,以符合“奖学金”或“高考补助金”资格为由,骗取押金或手续费。
警方提醒: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
“填报志愿指导”骗局
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利用中介或网站、App等对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填报志愿可在网上寻找参考资料帮助,但对于收费的指导一定要提高警惕,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勿让骗子趁虚而入。
“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局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类似骗局还有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骗子的目的就是骗取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
警方提醒:此类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都会非常专业。不仅会使用和原学校相似的校徽、标识,还配备了所有的课程资料,填写的大学地址也和正版一模一样。
为此,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