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街道:扎实推进垃圾分类 老小区开启“美颜”模式
2023-03-09 17:4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邱国忠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厨余垃圾扔在绿桶里,其他垃圾放进最边上的灰桶里。”每天早6时起,来自常州源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李逸峰就准时站在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站北新村的生活垃圾投放点,在多个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前,监督并指导居民将分好类的生活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桶。

  撤桶并点、按时分类投放、全程分类转运……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加快进入实操阶段。与沿袭多年的传统收运机制不同,垃圾分类收运模式眼下正改变着基层社区、城管、环卫等部门的工作方式,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居民的生活习惯。

  自2022年以来,戚墅堰街道乘老小区改造的东风,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广泛凝聚多方力量,把垃圾分类这个“关键小事”作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让社区更宜居、生活更美好。如今街道已建成5个省、市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

  撤桶并点,“督导+”共育“文明风”

  戚墅堰街道拥有小区34个,老旧小区偏多,普遍存在垃圾分类设施老旧、环境脏乱等管理难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垃圾分类设施的环境现状,成了老旧小区提档升级的一大课题。

  戚墅堰街道借老小区改造的东风,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第三方机构光大生态资源(深圳)有限公司,因地制宜为小区提供智能垃圾分类箱。

  每天6时至8时、18时至20时,是站北新村居民的垃圾投放固定时间。一到时间,在社区设立的生活垃圾投放点,李逸峰和另外两名专职垃圾分类督导员轮班督导居民分类。“目前来看,年轻人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得不错,分得蛮到位。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时候需要我们现场协助分类。”李逸峰说。

  “小区改造前,楼栋下有垃圾桶,有时候垃圾满了,有人就随手将装满垃圾的塑料袋扔到单元门口,小区卫生状况就差了。”站北新村居民王大爷说,大家也会谴责这种行为,但收效甚微。

  撤桶并点后的半年时间里,得益于李逸峰等督导员的指导,居民能自觉将垃圾准确投放到对应垃圾箱,使得投放点附近的整体环境也焕然一新。

  社区先行,“微治理”培养“模范生”

  “垃圾分类不仅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如何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向大众,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谈起刚刚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工作时,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书记方雷记忆犹新。

  垃圾分类,难点在“分”,想要引导事务繁忙、各有想法的居民做好“分”这个第一步,确实不易。为此,河苑社区在宣传上下足功夫,每天在社区各个楼道和庭院巡视,发现有随意丢垃圾的居民立即劝阻,发现庭院或绿地里有随意丢的垃圾,立即收集起来分类投放到分类垃圾箱里。在学生假期,社区还开设第二课堂,带领孩子参观走进光大环保的厂区展厅内,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与此同时,每个单元的网格员也加强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天天听着楼道长和志愿者讲垃圾分类,看着保洁员顶着烈日天天在社区里捡垃圾,谁也不好意思再随意丢垃圾了。”社区副主任宋丽丽告诉记者,如今社区里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分类投放垃圾,虽然有的时候会分错,但至少已经认同了这一新的垃圾投放模式。

  将心比心的宣传做到位了,更“硬核”的“微治理”也在同步推进。根据常州市“生活垃圾四分类”要求,戚墅堰街道对主次干道住宅小区的88个垃圾分类设施点位进行封闭式提升改造,针对过去传统垃圾桶容易垃圾裸露、气味大、夏天招引蚊虫等缺点,切实解决垃圾亭脏、乱,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长效管理,“党建红”引领“环保绿”

  垃圾分类是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也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工程,更是补齐短板的环保工程。水泥地改成了沥青路、废弃花台改成了健身器材……老小区开启“美颜”模式,居民的素质和环保意识相应提高,大家积极响应垃圾分类政策。

  作为街道首台智能垃圾分类箱亮相的小区,河苑社区湖港名居的变化十分鲜明。湖港名居物业项目经理、党支部书记刘峰深有体会:“以前居民走出单元门随手就能扔垃圾,现在扔垃圾必须按规定时间,到社区指定的垃圾投放点投放,而且必须分好类才能扔。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模糊观念上,而是深刻落实在每天的生活方式里、实际行动上。”

  为进一步推进辖区垃圾分类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戚墅堰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凝聚红色党群热情,并组建“红色物业”党支部,组织和发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争做垃圾分类的引领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红色”引领“绿色”,切实推进垃圾分类扩面。(邱国忠)

标签:垃圾分类;垃圾;社区
责编:钱海盈 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