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3年度考古取得系列成果
2024-04-02 21:2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民仆  
1
听新闻

  记者从日前在苏州召开的江苏省考古学会2023年会上了解到,2023年度全省考古事业取得系列成果,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从贵族墓葬到手工业作坊,从运河古闸到盐业遗址,不少项目获得重大突破,为“何以江苏”再添佐证。

  徐州驮篮山遗址首次揭露一处西汉楚王夫人墓地。驮篮山遗址位于徐州经开区驮篮山路以北,紧邻国保单位——驮篮山汉楚王夫妇墓。驮篮山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徐州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照建介绍,驮篮山汉墓是徐州地区目前发现的所有西汉楚王陵墓中,开凿建造最精细、墓室建筑结构和功能最完善的一座,墓主身份还未确定。徐州驮篮山遗址揭露的文物遗存,为解决驮篮山楚王墓时代、墓主身份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位于镇江润州区官塘桥街道的环山路六朝墓,则发现了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舅舅的墓葬。经镇江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李西东等人对六朝墓M6出土的六面印研究,可知墓主人名为赵宣之,字长文。根据《宋书》记载,赵宣之为赵裔长子、赵安宗之兄(弟)。赵安宗即孝穆赵皇后,为宋武帝刘裕生母。赵宣之官至江乘县令,江乘县在今栖霞山东南一带。

  “该墓还为研究民族迁徙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李西东说。永嘉之乱后,北人南迁,东晋政府在京口(今镇江)侨立南徐州,建立侨州郡县,安置侨民。很多从徐州、兖州、青州南下的世家大族及侨民栖居京口。而赵宣之原为下邳人,应是永嘉之乱这一背景下随家族迁至京口。此外,M9、M12两座高等级墓葬,也可能是侨居京口的北方世家大族。

  大运河深深影响了江苏的地形地貌,奠定了江苏的城镇格局。除运河主河道外,与之相连的“盐河”也被作为运河的一部分,带动了两淮盐区的城镇繁荣与文化勃兴。

  仪扬运河故道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运销淮盐的水路要道之一。自东晋起,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仪扬运河故道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拦潮闸是仪扬运河“四闸”之一,曾被誉为“江北第一闸”,也是仪征市四道闸体中唯一保存较好的一座,对沟通长江和仪扬运河之间航运交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拦潮闸为明弘治十四年由总督漕运都御史张敷华奏请始建,历明清两朝,屡经修缮,到民国时废弃。

  仪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博科科长胡乔总结了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基本厘清了拦潮闸的分布位置、范围、构筑特征等,揭示了仪扬运河故道拦潮闸段的宽度、北部石驳岸走向、深度,明确了玉带河的位置、宽度、深度、石驳岸特征,为研究包括拦潮闸在内的仪征市明清时期运河水系分布及通航特征、历史演化等提供了必要的一手资料。

  手工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2023年的考古中,也发现了较为集中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政治等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

  常州市溧阳棠下周代窑址地处宜溧山地北侧,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包括作坊区的灰坑群、生产区的窑址和灰坑、两侧的废弃堆积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周代窑址遗迹。这也是江苏为数不多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完全揭露的周代印纹硬陶窑址。

  中国漆器是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而宋代是漆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苏州吴中南章遗址发现的漆器保存状态较好,并且多数有题名,对研究宋代中期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漆器制造流通及相关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杨民仆)

标签:运河;遗址;徐州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