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的中国画创作分期与题材选择
2024-04-02 20:5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赵启斌  
1
听新闻


傅抱石的中国画创作分期与题材选择

□ 赵启斌

  傅抱石的艺术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早年到20世纪30年代回国前后,主要通过刻苦自学,打下比较全面的基本功,并尝试创作,是为早期准备阶段。第二时期为回国后到1949年。这是作者艺术创作活动的重大转折期,也是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历史时期,尤其入蜀八年的绘画创作,标志着作者开始进入一生绘画的创作高峰期。第三时期为1950年到1965年去世。此一时期为他进一步发展的稳定期,也是他的绘画与绘画思想在全国发生重大影响的辉煌时期。

《湘君涉江》


《抚阮图》(1945)

  早期的绘画创作

  此一时期是傅抱石广泛取法的历史时期,为其识古、述古阶段。傅抱石早年留存的作品非常稀少,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作品是他21岁时所作的四条屏,这四幅作品分别是拟米芾、倪瓒和程邃笔意而进行的创作。作品疏秀明朗,乱中有整,虽然极有明清人的笔致,灵秀潇洒,但隐然蕴涵作者未来作品的风貌。遒劲凝练的线条以及任意挥洒的精神特质,在以后的创作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这种既注重章法来源又注重自由发挥的做法,显然和傅抱石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29年写出,1931年出版)中所表述的“提倡南宗,注意整个的系统”的思想方法相一致。他一直主张绘画要抒发作者的个性情怀和学问,尤其要吸收文人画的绘画技巧,三者高度合一,才是笔墨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的形成,显然与他早年这一创作、学习经历有关。

  傅抱石早期存世的另一部分重要作品是回国前留在金原省吾处的一批作品,现收藏在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这批作品是傅抱石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创作,与早期留存的四条屏画风相比,以淡笔渴墨为主的明清文人画的典型基调逐步减弱,但仍然保留了披麻皴、雨点皴等传统笔法,用水、用墨的成分却进一步加强。在这批作品中,山水画仅占一部分,而花卉禽兽则占大多数。为什么傅抱石在日本期间创作了不少花鸟作品,回国后却很少再有这一类作品的创作?我们推想,在从事各种题材的绘画实践后,尤其是在日本进一步研究思考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后,傅抱石认为山水画、故事人物画最适合表现他的才学性情,而且也最有益于他在中国画的主干处进行深入发掘,所以开始自觉地主攻山水画和故事人物画,形成了被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傅抱石画风。

  赴日本留学,傅抱石的视野更加开阔,他在日本观赏、考察、分析了日本绘画的面貌特征,受日本竹内栖凤、横山大观等著名画家画风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洋画中某些写实的因素,同时受到已经传到日本的西洋水彩画的启示。他将这些新法与自己早年所得结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了傅抱石绘画的基本特征。这一阶段是傅抱石艺术的酝酿融贯期。

《苏武牧羊》


《待细把江山图画》

  回国前后至1949年的绘画创作

  由日本回国后,傅抱石的画风开始酝酿新的变化。抗日战争的爆发,给傅抱石带来了不曾有的境遇。八年抗战中在重庆金刚坡的岁月,他饱览了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美妙奇境,激动兴奋之余,创作出一大批精美的绘画珍品。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选定了雨境、泉口瀑布等作为自己山水画的主要创作题材。大幅度地强化用水、用墨、用破笔,可以说是历史上继米芾、方从义、王蒙、石涛、金农等人之后的创造性延续,《万竿烟雨》《潇潇暮雨》以及大量的《听泉图》《观瀑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力作。

  由于时局的强烈影响,以及个人思想情感的发展,傅抱石同时也创作了大批的故事人物画作品,如《大涤草堂图》《屈原》《晋贤图》《人人送酒不曾沽》《丽人行》等,塑造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陶渊明、谢安、怀素、王羲之、石涛以及嫦娥、湘君、湘夫人、山鬼、少司命等众多艺术形象,以此表达自己对古贤文豪的仰慕和洁身自好的思想追求。

《布拉格宫》(1957)


《巴山夜雨》(1944)


  1950年至1965年的绘画创作

  随着历史、社会的重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傅抱石的画风又出现进一步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作题材。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傅抱石绘画创作的升华期、稳定期,基本延续了20世纪40年代绘画的某些方法,并且更加驾轻就熟。而由于阅历的丰富、学养的日益深醇,作品亦更加耐看,有着更加完整的深邃境象。

  傅抱石率领中国美术代表团赴东欧访问,率领江苏省国画院画家行进六省两万三千里进行旅游写生,以及赴东北三省写生等,是以中国画的特殊笔墨形式写异国风光、写祖国各地山河的优美景象,与以往的创作有着相当的不同。此前的作品基本上是客观服从于主观,作品题材服从于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而现在则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服从于客观,在山川的深刻感受中糅入强烈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并且把大自然的律动作为表现的对象,以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是代山川、代时代立言的创作取向。个人情感退居第二位,客观地颂扬赞美的情感基调取代了早期的个人情感喜好。这一时期的作品由于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新鲜的生活气息,已经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画了。

《枝上鸟鸣图》

  题材选择

  傅抱石在《壬午画展自序》中对于绘画题材进行了梳理概括,共分为四个部分:

  1.撷取大自然的某一部分,作为画面的主题。

  2.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

  3.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实。

  4.全部或部分地临摹古人之作。

  傅抱石前两个时期的创作并没有脱离他框定的这四部分题材范围,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所占的比重大小不同而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政治宣传的需要,亦不断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建立在理想化基础之上(高于生活)的山水画作品,并采用同时代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意境创作作品。这可以看作是上述四个题材的扩展和延伸。早期的题材,对于古人的绘画作品依赖比较多,中期则逐渐减少,而构写诗意、营制历史故实的作品开始增多,如根据《楚辞》所创作的系列作品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题材。取法自然,以自然景色入画,中期才开始大量出现,但大都有优美的诗意境象作为支撑。晚期则逐渐脱离,很少再涉及这一类题材,而以爱国激情和主观再现大自然生命律动的题材为主,而且越到后来这一比重越大。除了毛主席诗意创作外,基本上很少再有极具激情的系列诗意绘画的创作了。时代特征明显,真形真魂糅而为一,气势磅礴,气象浑雄,从优美生发出壮美情怀,意境深沉雄大,气象非凡,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成为晚年傅抱石画风的主要特点。

  傅抱石的绘画题材同以往的中国画题材相比,显然继承了文人画的题材选择方式,注重绘画主体的选择与表达,因而创作出极有深度、有着丰富精神内容的中国画作品。通过个人的非凡努力,傅抱石避免了程式化带来的严重弊端,开创了中国画新局面,这是傅抱石在中国画内部所进行的成功变革。

  从大的题材范围看,傅抱石的绘画创作则主要分人物画和山水画两大类。人物画早年和晚年不多见,大量的人物画作品主要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傅抱石对历史尤其美术史有浓厚的兴趣,作品往往保存浓厚的史味,故多选取历史上具有优美意境的人物故事情节、文人雅集和古诗词意境入画。人物多作晋唐衣冠,极富高古气息。在历史故事画中,主要以顾恺之所代表的六朝、石涛所代表的明清交替之际的历史故事画为主要绘制对象,他认为这两个历史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创造力的时代,因而多选取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入画。他的历史故事画大多是他对这两大历史时期历史研究画面化的结果。虽然他也创作过有关其他朝代的历史故事画,诸如先秦、唐代的故事画,但数量并不多,故事人物画仍然以六朝和明清之际的作品为多。

  虽然山水画的创作题材有很多,但傅抱石最得心应手的,乃是雨境和泉瀑的创制。“一半山川带雨痕”,颇为形象地表达了傅抱石以雨境创作为主的创作特点。通过雨境的描绘,将水声、雨声、雷声、风声在画面中体现出来。在泉瀑题材的创作中,也使人感到水的湿度和泉水流动的声音,或壮观或幽邃的气象以及优美的浓郁诗意,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题材的创作,从入蜀以后直至去世,一直没有间断,成为傅抱石山水画创作中一个最为主要的方面,也体现出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成就。

标签:傅抱石;创作;绘画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