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词曲作者倾情创作 《南京啊南京》在中山陵唱响
2023-11-12 21:1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梁平 范素丽  
1
听新闻

  一座城市的叙事走向,在不同的时代,被内涵不尽相同的歌曲旋律牵引着走进人们的记忆深处,便会形成难以抹去的“集体记忆”。

  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为例,20世纪80年代,歌唱家李双江一曲《南京,我心中的城》,唱出了南京的浪漫与多情;1984年央视春晚,朱明瑛演唱的描写南京的歌曲《莫愁啊莫愁》,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至今被人传唱……创作这些经典之作的沈亚威、陶思耀、贺东久等人,皆为彼时国内乐坛的中流砥柱。

  几十载光阴荏苒,一批又一批功成名就或初出茅庐,生活在流行风中的音乐人,从未间断用歌声赞美家乡、赞美心中的城。比如《北京东路的日子》《城门开》《南京下的雨》《南京,我的故乡》《秦淮夜》《遇见宁最美大学时光》等,不仅唱出了南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悠悠古韵,也与时俱进地反映了当下南京的火热生活。

  《南京啊南京》新歌发布会现场。

  在过往与当下交织的氛围中,由上海诗人周黎明作词兼出品人,南京音乐人姚笛作曲并演唱的《南京啊南京》应运而生。11月12日下午,《南京啊南京》新歌发布会在南京中山陵3号山隐•永丰书社露天院落中举行。周黎明、姚笛和策划杨勇、统筹汪新民与歌友见面,他们坐在高入云天,一个人抱不过来的枫香树下,踏着初冬的落叶,分享“一首歌和一座城”的故事。

  《南京啊南京》的主创面孔

  在如今常有“神曲”爆红的时代,上海、南京两地对音乐怀抱梦想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写一首关于南京的歌曲的念头,一触即发。

  《南京啊南京》词作者周黎明,1964年出生于上海,按年龄排辈分,他是主创团队中的“大王”,能和一拨30来岁的人同呼吸共命运,全凭志趣相投。

  周黎明1979年开始以诗歌、散文、剧本等形式进行文学创作。2002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文集《独白对白旁白》,收录诗、小说、散文、剧本作品。作品曾入选《朦胧诗二十五年》《上海诗歌四十年》及被部分报纸、杂志刊发。

  在他的创作档案中,2013年,周黎明诗电影在上海举办首映式。2022年,他创作的抗疫歌词《加油,上海一定赢》,谱成歌曲后在网络走红。

  《南京啊南京》是周黎明创作的《长江组曲》中的第二首歌,第一首《上海啊上海》已于2021年11月在上海首发成功。

  周黎明(右)与主持人惠书文对谈。

  周黎明说,他很喜欢南京这座城市,南京的很多历史都被历代文人称颂,“桨声灯影秦淮河”更是有讲不完的故事。“我每次来南京,都会收获不同的感受,回味无穷。”

  于是,他写出了《南京啊南京》歌词,以抒发和完成对南京的自我命题,让记忆的光影在旋律中产生回响。

  统筹汪新民,系行走的艺术CLIB主理人,2023年南京融•N+当代艺术展、2023年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艺术论坛、2020年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艺术论坛、2019年南京城市追光画展等艺术活动策展人。

  《南京啊南京》新歌发布会的策划者是召唤飞行音乐厂牌主理人杨勇,他是南京民间音乐生产线上颇有人气的“大厨”,成功策划过“在山谷民谣诗歌会”“中华两岸艺文嘉年华”“西善桥开唱”“要有光野营篝火音乐诗会”“召唤飞行音乐诗歌跨年”“万有引力青年音乐诗歌现场”“在岛上音乐诗歌会”等视听盛宴。他的成功,在于他总能在飞速奔跑的时代,用适合的音乐击中年轻人的心。

  《南京啊南京》作曲、制作人、演唱姚笛,祖籍连云港,在南京读完大学,就留在这座城市成家立业。他1.88米的个头,肩宽厚实,长发飘逸,气质上符合现代音乐人的“标配”。

  他笑着说:“演唱《南京啊南京》,是我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安放。”

  《南京啊南京》会产生共鸣吗

  现实中,旋律是否朗朗上口,成为评判歌曲成功与否的因素之一。

  《南京啊南京》传递的是“致敬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致敬所有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们”这么一种理念,它不同于朴树演绎的触及灵魂的经典老歌《送别》,夹杂着伤感,让人的眼泪喷洒出来;也不同于南京姑娘木小雅情意绵绵的民谣歌曲《城门开》,“淮水东边/月笼轻纱/六朝金粉/十里繁华/城墙根儿下/寻常人家/我在这儿长大/幽幽青苔/藏着多少从前/那扇门外/谁曾流连/墙外的月光惹思念/城里的人哪也无眠……”

  《南京啊南京》的幕后推手杨勇,总是安静地存在。

  细品《南京啊南京》歌词,历史的沉淀与带入感显而易见,“时光嘀嗒/如秋思般绵长/穿过时空的隧道/我找到熟悉的气息/那些梦游在金陵的呼吸/猝不及防地萌芽/猝不及防地死去/夫子夫子/终有一天得玄武/夫复何求/长江东逝/一桥飞架/谁能续我旧情/谁能解我离愁/南京啊/南京/南京啊/南京……”

  发布会的学术主持由惠书文担当,他现任上海YOUNG 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艺术写作者,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艺术史论研究与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实践、展览策划及独立艺术空间的创建与运营。

  在他的穿针引线下,《南京啊南京》的主创者纷纷表示所遵循的意识与价值观,强调作品与社会联结,满足社会大众对音乐的需要。

  就是这样一首关于南京的歌,词作者与曲作者居然在今天以前不曾谋面,两人的合作都是在网上完成的,听起来似乎让人难以置信。

  姚笛与乐队演唱《南京啊南京》。

  这个双休日,南京气温骤降。周黎明戴着眼镜,鸭舌帽和围巾足以抵挡吹过面庞的北风。他介绍说:“在手机、电脑上听《南京啊南京》,与在中山陵的环境中听姚笛和他的乐队现场演唱,感受有天壤之别。”说这话时,他的眼眶里噙着泪花。

  姚笛和乐队两度在舞台上献唱《南京啊南京》,吸引了很多游客坐下来聆听。虽然寒意阵阵,但人们的心里暖暖的,尤其是南京听众。

  姚笛是一个多月前拿到歌词的,因为对南京的热爱,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创作一气呵成。也就是说,《南京啊南京》是在看似松弛随意的空间中诞生的。

  那么,《南京啊南京》会在听众中产生共鸣吗?对于这个敏感的话题,策划人杨勇认为,对创作者来讲,他们希望《南京啊南京》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但它是否能达到让人耳熟能详的地步,不敢奢望。“我们都是社会里的普通人,同时用最朴素的音乐,传递着接近大众的、社会的声音,为文化南京做一点事儿。”

  《南京啊南京》主创团队合影。

  对周黎明、姚笛、杨勇等人来说,音乐是他们共享之地,音乐点燃了他们心里的火花,产生了力量核变,继而又用作品去让更多的人拥有快乐和幸福。

  《南京啊南京》抚慰人心

  优秀的音乐作品总能抚慰人心,因为音符的背后会有强大的共情力,以及作为创作者对人的情感最本质的理解,对复杂的社会最真实的体验。

  《上海外滩》杂志社曹剑龙,上海媒体人朱全弟、宋长星,南京云锦博物馆简名伟、南京媒体人阿平以及众多游客,也纷纷登台表达了对《南京啊南京》的听后感。

  大家认为,音乐属于艺术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就像今天的现场,呼吸声、喝彩声、频率、节奏,都会影响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南京啊南京》以动人的曲调,真切的语言,拟人化的地标,深情演绎了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讴歌了这座城市人民的家国情怀。

  从上海赶来的媒体人和歌友合影。

  南京也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应该有上乘的音乐如影随形。距离20世纪80年代已经过去太久,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一切都发生了巨变。新时代呼唤着音乐力作出现,以标记特定的时代氛围。

  终于,上海、南京两地音乐人推出了《南京啊南京》,让音乐温暖这座多情的城市。周黎明在歌词的后半部分写道:“夜色深沉/如画布上的手语/解开秦淮的密码/我闻到颜料的迷香/雨花浪漫/如你我不期的相遇/徜徉在栖霞的林间/我们作揖长亭短亭/那些花儿在莫愁的绽放/长江东逝/一桥飞架/谁能续我旧情/谁能解我离愁/南京啊南京!”

  他就歌词与姚笛、杨勇在网上一次次沟通、修改,不厌其烦。在他的印象里,姚笛看似虎头虎脑却坦诚率真,杨勇不修边幅却做事踏实,都是极其鲜活的人物。他们为了一首歌,自筹资金制作,全身心投入,放下了功利。

  山隐•永丰书社内景。

  金陵烟雨,六朝旧事,如流水潺潺。这座城市见惯了王朝倾覆,生命枯荣。生活在城里城外的人总是被治愈、总是被抚慰。传承的音乐,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11月12日,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南京啊南京》在中山陵唱响,亦可视为对先辈的告慰!

  南京文艺评论家张澜涛认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南京见证了数个朝代的更迭,承载着无数辉煌的历史篇章。今天的南京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现实、关注未来,依然在意对生命的感受和感动,并且追寻一种真实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讲,《南京啊南京》是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富有独特的魅力。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

标签:南京;音乐;上海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