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和青年学生谈“爱与怕”
2020-06-18 11:3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沈杏培  
1
听新闻

亲爱的同学们:

余书记嘱我作为年轻教师的代表与青年学子们交流几句,这既是深切信任,也是工作任务。“代表”年轻教师这个群体我是断然不敢的,只是表达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一点感想,与青年学子共勉。

这次全球性的疫病,从大的方面看,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全球文明和人类秩序的巨大窗口,在个体层面,也迫使我们检阅自我应对极端困境的心态和能力。我们不喜欢的事物,不习惯的秩序,常常会在内心视之为偶然,而实际上,在人类史上,疫病从来就不是偶然事物。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提醒我们,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个体在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危机时刻,如何自处,怎样成长,如何让自我的成长不失序、不迷途,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如果回想这几个月自己是如何度过的,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整体性”并没有被破坏,甚至几乎毫无变化:勤奋的依然勤奋,懒惰的依然懒惰,有理想的依然坚定在心,随遇而安的仍然安乐度日,疫情甚至成为很多人为自己的懒惰开脱的借口。再看看历史——1665年,伦敦鼠疫,牛顿宅家18个月,给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全部开了个头,当时的牛顿只有22岁。可见,勤奋的人与他们的内在秩序,并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而处于“自发成长”阶段的青年学子,在新的就业压力和新的生存秩序面前,可能还没有开始思考如何面对。

常常地,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何我们什么道理都懂,大多数人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总以为已经“很懂”那些朴素得如同陈词滥调的种种“道理”,那些好听的隽言哲语也常被我们当做一种美学修辞或审美对象,却大多不能从“心”转化到“手”——简单来说,就是道理都懂,就是没去躬行。正因为如此,我从来不担心这届青年学子的认知能力,也很羡慕大家所处的这种丰饶而多元的时代,但暴增的信息、海量的知识和各式道理说教,并不会加快大家的睿智和成熟,也不会让各位自然而然就能获得良好生活。原因何在?知悉道理与良好生活之间,存在着一个“知易行难”的普遍困境。

古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尤其是青年学子,由于社会阅历尚浅,但又很理想化、很自信,常常不愿意倾听长者教诲,不屑于在时间的有效性和计划的周密性这种“小事”上用心思考,不想在语言表达、社会交际这些基础技能上自觉锤炼。可以说,行动力的薄弱,是很多平庸人生的共同内因。我们的成长,很多时候比拼的不是明白了多少大道理,而是踏实践行了多少小常识。

人的成长需要个体主动经营和推动。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人生道路诸阶段》中,将人的一生描述为三个阶段,这三者之间并不是逻辑递进的关系,而是三种人生状态或三个境界。一是情感阶段,把追求物欲满足作为生活目标,有的人一生都徘徊于情感阶段。二是道德阶段,内心秉持道德法则,常常能体察道德的崇高感或负罪感,他们遇事常要争对错,论是非,大多数人一生处于道德阶段。第三个阶段只有少数智慧的人能到达,这个阶段的人,心中只有慈悲和爱。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论,探讨的是个人生存与物欲、理性和信仰的内在关系,即有怎样的价值追求,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形态。借助于这样一个哲学认知,青年学子可以常常地审视自己的成长状态,看看自己所处的阶段,尽早地走出情感阶段,摆脱物欲和感官对个体成长的钳制,同时,合理调适理性、信仰与个体的关系,最终让自我走向真正的睿智与澄明。

该如何从“自发成长”走向“自觉成长”?我理想中的成长形态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心中有爱/怕,手中有术,思想有棱,灵魂有趣。

现时代的我们要有怎样的“怕”和“爱”?全球化时代,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蝴蝶效应”更为显著。在这样一个时代,青年人对自我成长所做的安闲自愉或闭关绝市式的角色设定,都是轻浮而失当的。心中有“怕”,是指对我们的生存保持必要的忧患意识和适度的危机感,这会让我们保持清醒和活力。我们内心有对大时代的忧和怕,更要有爱,即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人的生命、尊严的体恤、同情和呵护。全球化时代,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个”。因而,我们的格局要大,情感要宽,内心要亮,这样,路才走得远。

自我成长过程中,专业的成长也很重要,社会化大生产时代要求我们要有“专业精神”。我教过的年轻学子中,不少人频频更换研究方向,兴趣和精力过于分散,在最好的学习时代没有聚力打造专业能耐。有句话说,“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说的就是如何造就一种专业优势。一个行业或一个专业,只要持之以恒地耕耘,终究能让你成为能手。有了这种“术”,自我的成长便有了抓手和方向。

最有效的成长不仅是专业技能的获得,更是思想的成长、灵魂的发育。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样板青年”,他们有着差不多的经历,差不多的知识背景,差不多的价值理念,甚至连思想的贫瘠和灵魂的无趣也很相像。马尔库塞曾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往往会把人训练成某种工具,造就出丧失创造力和精神棱角的“单向度的人”。我不希望本来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们“成长”为无趣、无棱的“单向度的人”,我不希望本来饱满多汁的青年群体“成长”为丧失自由意志的、机械的“发条橙”。

即使没有这场疫情,如何优雅地行走于世,怎样自觉成长、笃定生活,也是我们常思常议的大话题。然而,将军不能代替士兵去扣扳机,成长的路需要靠自己走。尼采告诫我们,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人。希望青年学子们都能做自己成长的主宰者。人生的路并不漫长,成长的关键时刻不容散漫。愿诸君都有灿烂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8日的新华日报14版

标签:成长;青年学子;道理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