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浙江农信经验 守住“三心”
2020-08-18 20:00:00  作者:杨树桐  
1
听新闻


学习浙江农信经验 守住“三心”

□ 杨树桐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浙江农信人以“十年磨一剑”的执著,对“三做三不做”理念坚定守望,赢得了业务发展、价值提升和社会认可。学习浙江农信经验,重点应守住“初心”“恒心”“戒心”,推动农商行发展走向“蓝海”。

一、坚守定位,“初心”不忘,回归本源是立身之本

中国不缺大型银行,而更需要贴近“三农”和小微客群的银行。让金融供给更加充分、平衡,是农商行的使命所在。农商行的生存哲学,即是成为“毛细血管”样的金融机构,立足地方、精耕细作、开枝散叶。事实证明,只有方向正确,努力才能更富效果,更具价值。

坚守市场定位,以普惠金融为主旋律。评判一家农商行的优劣,不仅要看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速,更要着眼于客户群体是不是逐年增加,普惠金融覆盖面有没有稳步扩大。近年来,泰兴农商行将“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精品银行”作为发展愿景,专注于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地方经济,这是贯彻国家金融政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融入社会治理,以党建工作为指挥棒。桐庐农商行“党建+金融”模式,桐乡农商行的“坚持党建引领,政银联动推进”模式,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让人印象深刻。反观自照,泰兴农商行的业务发展中,常有一些痛点、难点:农村自身条件造成“人难留”,留守老人占比较高,中青年劳动力多数在外经商、务工;城镇人文环境造成“门难进”,宣传走访应者寥寥,效果不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工作方法上多些思考,在工作细节处理上多些借鉴。桐庐、桐乡农商行经实践论证总结的“走访铁律”“一约两会三团”等工作方法,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过程中,体现出事半功倍之效。将金融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探索共同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才是与基层形成高黏性的最佳路径,也是解决自身问题的破冰之法。加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终能形成一套逻辑自洽、因地而异、体系严密的工作方法。

二、久久为功,“恒心”不灭,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别是在业务发展到达平台期时,浙江农信坚定地走“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路线不动摇,着眼长远,久久为功,未来终究迎面而来。

坚持客户下沉是着力点。当前,大型银行业务迅速下沉,以其资金成本低、业务门类全、金融科技强的优势“掐尖”优质客户,市场竞争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地方法人机构,要以客户“再下沉”为着力点,进行差异化竞争,在“小生意”中寻找“大平台”,坚定自我,以不变应万变。不求形式重实质。要在“应贷尽贷”的基础上再迈一步,做到“除去不能贷的,都是应贷的”,深刻理解“足额、便捷、便宜”的“六字真经”,发挥“线上+线下”优势,激发城乡居民信贷需求,同时解决“已授信不用信”问题。不图眼前重长远。在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方面,将部署、落实、督查、考核、反馈、优化嵌入全流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恒心,持久、有序地推进,把客户基础牢牢夯实。

坚持引导和纠偏是关键点。当下的时代谈业务经营,已不应是仅靠几笔贷款完成目标数字就可以草草了之的,将“千家万户”的普惠金融工作长久开展下去,才是走出“红海”,走向“蓝海”的唯一出路。为此,泰兴农商行从下半年开始,全面加大对授信面和签约率的考核,将全行思想、行动都统一到“走千家访万户”和“做小做散做实”上来;召开专题座谈会,各家支行逐一过堂,主旨在与他们沟通、统一经营理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做零售银行要看清实质是“功夫在诗外”,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结硬寨、打呆仗”的勇气和决心,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业务发展定会画出一条完美的上升曲线。

三、合规审慎,“戒心”不减,在发展中严守风险底线

浙江农信系统近十年稳健发展的前提,是牢牢守住了风险底线。如苍南农商行,从九个维度进行线上、线下全方位合规管理和风险管控,换来了良好的内部环境,用事实证明了合规审慎经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商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业务经营如贪大贪快,易导致风险集聚,存在很大隐患。因此,要统筹兼顾风险与收益、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重质量、抗风险、有内涵的发展模式,始终将合规审慎作为指导各项业务发展的前提。要深入学习各类政策法规,以及省联社和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将合规审查嵌入业务经营的各个关节,精准评估各类业务的风险后开展业务,尤其要避免“过度创新”。业务发展是一条主线,但更要注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审视业务经营全过程。在导向上纠正非理性经营行为,在技术上以大数据手段为支撑,推动合规管理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为泰兴农商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标签:商行;业务发展;泰兴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