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读亦耕真隐士 陆龟蒙深得吴江人尊敬
2020-05-15 15:52:00  作者:王林弟  
1
听新闻

众所周知,苏州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但是,苏州何时开始有这个美称的,没有确切的年代可考。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流传着这样的民谚:“苏湖熟,天下足”“苏常足,天下足”“苏松熟,天下足”,可见那时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了。民谚中提到的湖州、常州和松江虽然也是盛产粮食的重地,但其地位仍抵不上苏州。

隋唐以前,我国的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但是随着南方的开发,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并接近北方。当时的粮食生产,没有育种技术和新品推广,也没有化肥农药提高肥力防病治虫,全靠传统的耕作方式。除了先天的气候与土壤之外,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推广对于粮食产量的提高功不可没。

同样,水乡泽国的苏州地区,生长着以鱼虾为主的众多湖鲜,要将它们从湖里抓起来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捕捉工具必不可少。当然,苏州能成为鱼米之乡,除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以外,还有着先天的优势,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适合水稻和鱼虾生长。有一位大诗人,他不仅写就了我国最早专门记述农具的作品,还系统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渔具渔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苏州一带农业渔业的发展。

他就是陆龟蒙

陆龟蒙(?——881年),唐代文学家,江苏苏州人。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擅长诗文,曾任御史之职,曾祖父陆康官至泽州刺史,高祖父陆溥曾任少府少监,再往上其五世祖陆景倩官拜监察御史,六世祖陆象先曾任唐朝宰相,七世祖陆元方曾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陆龟蒙聪慧过人,从小就精通儒家经典,对《春秋》更有研究。早年的陆龟蒙热衷于科举考试,可是屡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他也就断了靠科举成名的念头。后来陆龟蒙跟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并成为张的幕僚。他经常游历在苏州、湖州之间,在太湖之滨、松江之畔,写写诗、养养鸭、钓钓鱼、种种田、喝喝茶,最后在松江甫里(今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定居,过起了隐居生活,后人因此称他为“甫里先生”。

陆龟蒙的成就,主要是他的诗歌和小品文。他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两人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品茗,诗文唱和。两人的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是唐朝隐逸诗人的代表。收录于《四库全书》的《松陵集》是唯一存世的唐人唱和集,共录诗698首,诗序20篇,其中绝大部分是皮日休、陆龟蒙二人的唱和之作。

陆龟蒙长期生活在吴江,他的隐士风范和田园情怀深得吴江人的尊敬。宋熙宁三年(1070),吴江知县林肇作鲈乡亭于垂虹桥,绘范蠡、张翰、陆龟蒙像于其中。宋元符三年(1100),吴江知县石处道在祠内塑三高士像,并率领僚佐参拜祭奠,认为三位高士“金玉始终,异代同趣”,通过祭拜三高“可以惩贪而导廉,可以激俗而励时”。到了清乾隆年间,政府规定,官方每年春秋两次分官致祭。

对于三高的纪念由民间自发上升到政府行为,不能不说吴江人对于包括陆龟蒙在内的三高的崇拜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三高祠也成为吴江的人文景观。历代过往名人在此长吟短叹,留下的诗文不可胜数。清朝乾隆皇帝也留诗《三高祠》:“避祸何曾忘货殖(范蠡),思莼真是见几图(张翰),天随不赴蒲轮召(陆龟蒙),一例三高安勉殊?”

在吴江写就了《耒耜经》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陆龟蒙还是一位农学家,这源于他对农事的喜爱。他晚年编著的《笠泽丛书》,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赋"、""茶具"等。他喜欢养鸭,在吴江一带,陆龟蒙养鸭的故事在乾隆《震泽县志》和嘉庆《黎里志》等古代志书中屡见不鲜。“鸭栏帆影”是历史上的黎里八景之一,庙港陆家港上有座甫里桥,相传陆龟蒙由此出太湖捕鱼,而陆家港村则因陆龟蒙得名。

《耒耜经》是中国第一部讲述农具的专著。陆龟蒙在《耒耜经》正文的开头,首先解释"耒耜"的含义。他说,"耒耜"是农书中的用语,是"学名";人民群众习惯上把"耒耜"叫做"犁"。

虽然只有633字,但它记述了4种农具,其中对曲辕犁描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曲辕犁是唐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

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尤其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这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犁田可以抑制越冬病虫,减少杂草危害,增加土壤养分,有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此外,《耒耜经》中还对耙、砺礋、碌碡等农具略有描述。

那么陆龟蒙为什么要写《耒耜经》呢?在《耒耜经》的序文中,他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

陆龟蒙认为:人类学会种庄稼以后,无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是不能离开农具的。如果一个人只会吃饭睡觉,而不了解怎样种庄稼,怎样用农具,就等于不懂人生的意义,就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他提倡上层人士向农民学习,学习农民的农业知识,学习农民的淳朴作风。因此他不仅学着去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而且还将在劳动中对农具的考查研究,写成了专论,传给了后代。

他说,他所以撰写《耒耜经》,就是为了使后人不忘掉这些在农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具。正因如此,这部书成为我国问世最早、流传最广的农具专著,书中记述的4种农具从唐代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在江南农村使用,流传了一千多年。

据考证,《耒耜经》成书于公元880年左右。除了介绍农具外,陆龟蒙根据自己对“象耕鸟耘”传说的理解,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深耕疾耘”的原则,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的推广使用,促进了太湖流域粮食产量的提高。一百多年后,苏州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始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太湖边他倡导保护渔业资源

陆龟蒙生活在江南水乡,对于捕鱼和渔具十分熟悉。他根据自己多年垂钓江湖的经验,作了《渔具诗》十五首,对捕鱼之具和捕鱼之术作了全面的叙述。

罩鱼

在《渔具十五首》序中,介绍了19种渔具和两种渔法。这些渔具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结绳持网者总称罟,包括罛、罾、罺、罩等;第二类是渔网和竹、木相结合的渔具,总称筌,包括筒、车、梁、笱、箅等;第三类是没有网的投刺渔具,如叉、射等。

另外又记载了桹、神、沪、舴艋、笭箵等几种特殊的捕鱼方法。关于渔法,陆龟蒙认为有“术”和“药”两种:“或以术招之,或药而尽之”,正如他自己所说:"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渔具诗》十五首作于唐咸通十年(869),陆龟蒙请他的好友皮日休作序。皮日休读后十分赞赏,认为“凡有渔以来,术之与器,莫不尽于是也”。

扳罾

陆龟蒙在《渔具诗》中对某些渔具的使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在描写渔具“射”时有这样的诗句“弯弓注碧浔,掉尾行凉沚”,这是渔夫全神贯注,手持射具,把“射”发出去的场景;而“抨弦断荷扇,溅血殷菱蕊”,则是鱼被射中后,鲜血染红菱蕊的写照。渔具诗不仅让人对各种渔具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更使人置身于捕鱼的情景中,身临其境体会捕鱼的乐趣。《渔具诗》十五首在同治《苏州府志》卷三“风俗篇”中。诗中所说的渔具现在仍有多种还在使用。在《和添渔具五篇》中,陆龟蒙还以渔庵、钓矾、蓑衣、箬笠、背篷等为题,歌咏了与渔人息息相关的五种事物,总的说来是非常全面的。作为农学家,陆龟蒙的贡献不仅在于农业器具方面,其他诸如植物保护、动物饲养等方面也多有建树。他大声疾呼保护渔业资源,在《南泾渔父》一诗中说:“孜孜戒吾属,天物不可暴。大小参去留,候其孳养报。终朝获渔利,鱼亦未常耗。”

他竭力反对“药鱼”这种既破坏渔业资源又损坏社会公众利益的做法,认为这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没什么两样。陆龟蒙极力提倡“种鱼”,采收鱼卵,远运繁殖,借以保护渔业资源。因此他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方面有积极意义。

苏州能成为鱼米之乡,或许有这位大诗人的贡献哦!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标签:陆龟;渔具;农具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