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燕
“苏作”,千百年来就是苏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宋元以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养育出巧夺天工的苏作技艺。驰名中外的苏绣、宋锦、缂丝、制扇、造园、香山帮营造、琢玉等技艺登峰造极,手工艺品无不精巧雅致,历代名工巧匠不计其数。
明清以后,“苏工苏作”当仁不让成为雅文化的引领者,不仅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更引发了“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的全国时尚风潮。苏州成为让整个帝国心驰神往的江南幻境。或许真正的时尚从不在潮流之巅,而在匠人指间永不停歇的传承里——就像山塘街的流水,映着旧时明月,又照着今人衣裳。1759年,一位清代绘画大师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展现了这座生活惬意、文风鼎盛的城市,12.25米的长度,比《清明上河图》长一倍还多,而画中描绘的12000多个人物,更是比《清明上河图》多十几倍。
正如明代园林艺术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所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工匠们用双手创造的器物超越了实用性,使之成为可居可游的精神园林。“良玉虽集京师,工巧首推吴郡”,通过千年流淌的大运河,御窑金砖、绫罗等皇室定制用品从苏州乘着漕船北上抵达京城,将苏州良匠的巧思传播到了北方。
苏州拙政园 视觉中国供图
审美情趣
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以及全球首个被授予“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的城市,苏州的非遗种类丰富,灿若繁星,各项非遗紧密相连,互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风雅有致的苏式生活。苏州从事非遗的匠人人群成为了现象级的存在,全国没有哪个城市能够那么集中出现。
苏州拥有苏州古典园林(9个园林)、中国大运河苏州段(4个河道7个景点)两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中国昆曲、中国古琴、苏州端午、宋锦、缂丝、香山帮、碧螺春制作技艺等7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4个……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温裕宜人的气候滋润着城市的诗情底蕴,平常点滴无不精致用心:绫罗娉婷的精美衣着,甘巧甜糯的各色糕点,四时食材不时不食;更有廊池假山、曲桥幽径的园林,藏在粉墙黛瓦的巷弄之间。苏州人性格娴静温柔,手巧,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审美情趣相当在线,由生活提炼而出的美学极为发达。那些被称为“苏意”的审美基因,是一种融合自然之道与人文之思的东方美学,如今化作非遗名录上的不朽。
宋锦经线沉静如墨,纬线轻盈若云,交织出山水画般的氤氲;缂丝工匠以“通经断纬”之术,在寸缕间织出江南的四季轮回;苏绣更似凝固的诗行,绣娘们以针代笔在素绢上点染烟雨。双面异色绣《猫戏图》里,正面狸奴扑蝶,憨态可掬,背面竟幻化成牡丹丛中的蝶影翩跹,这般虚实相生的巧思,恰是江南文人画的绣绷再现。
姚建萍苏绣作品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七《器具》篇中记载的“苏人制器,必邀雅士共议”,道破了匠人与文人共同缔造的审美共同体。这种互动,让核雕匠人通晓倪瓒的疏淡构图,装裱师傅熟稔文徵明的笔墨气韵,形成技艺与文脉的双向滋养。
太湖烟渚和水乡生态是苏式技艺生长的培养基,是另一种滋养。金砖窑场的澄泥沉淀着阳澄湖的水纹,昆曲水磨腔的转音暗合着船橹摇动的频率。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孕育出苏工工匠特有的精微感知,玉雕师能辨听水流解玉的微妙声响,刺绣大师可捕捉三丝光线穿过纱窗的十几种明暗变化。
晨雾漫过青石巷弄,织机的清响便从黛瓦白墙间浮起。当第一缕天光抚过沧浪亭的飞檐,我总恍惚看见无数隐于市井的匠人,正用银针金梭编织着属于整个中国的审美图谱。
传承创新
苏州城市的水陆双棋盘格局像是活态的文化循环系统和传承网络。平江河上的摇橹船,曾经载着桃花坞年画的朱砂颜料,如今船娘摇橹船唱吴歌,昆曲、评弹声从沿河茶馆飘出,生动演绎非遗的文化生态;虎丘塔下冶坊的铜丝、专诸巷玉工的原石,在七十二座古桥间织就物质交换的经纬。这种空间稳定性,使得宋锦织造所需的二十多道工序,能在同一街坊延续数十代匠人。
太平天国的烽烟曾将阊门商市化为瓦砾,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苏州园林多次遭焚毁,但苏州工匠在重建中创造了更精妙的技艺表达。每次战乱后,士绅商贾重建园林时对木作装饰的精细化要求提升,客观上推动了工匠的技艺革新。这种“残损-重生-升华”的循环,让苏作工艺始终保持着自我更新。
昆曲《红楼梦传奇》剧照
当战火狼烟席卷江南,苏州这座城池总能在焦土中重生的秘密,恰与绣娘丝线的韧性同源,非遗匠人们在历史长河里织就了最坚韧的文明锦缎。当阊门城墙的明代砖石与非遗博物馆的玻璃幕墙遥相对望,我们终于读懂:苏州古城就是非遗生长的母体。那些被战火反复淬炼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每块条石的肌理,在重建与传承的永恒对话中,完成对文明最深情的守护。
市井雅集似乎成了非遗技艺永不落幕的传习所。玄妙观前的露天工坊,山塘街畔的临河绣架,构成了最生动的传承场域。三百年后走过平江路,老绣娘银针下的猫儿依旧在绢上扑蝶,缂丝机前少女的手指依然穿梭如飞。几千年的水巷里,镌刻着苏州非遗传承最深邃的密码。
采访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这些非遗传承人所感动,感慨于他们(她们)身上坚韧不拔的品格,感慨于他们(她们)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以及对手工技艺的热情倾注,这些众生像宛如夜空里的璀璨星图,一颗一颗点亮了中国非遗的夜空。
我庆幸,我有这样的机会接近他们(她们),唤醒我对中华文明的血脉仰望,传承这件事,他们(她们)做到了!全社会都应该做中国非遗的守望人,一起呵护这份珍贵的人类瑰宝。
2025年5月12日
王云燕简介: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杂志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代表作有《梧桐映双城》《答爱问情》《谍恋花》《谁的爱情绚烂了那座城》《居里夫人》《曾国藩》以及凡尔纳系列的少年版本《海底两万里》《80天环游地球》等。其中,《曾国藩》列入初中语文必读。《梧桐映双城》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散文学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