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生活 直通一线 直击心灵──《扬子江文萃》:激发新大众文学发展的创造活力
2025-05-12 09:4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崔国发  
1
听新闻

  我曾多次听说江苏泰州“扬子江文萃”公众号很火爆,每天收到全国各地像雪花一样飞来的稿子达一千余件,而每天实际用稿只有一篇,可谓是:千里挑一,披沙拣金。有人感叹,在“扬子江文萃”上发稿真难啊。该公众号聚集的粉丝达十万人之多,这些“铁杆粉丝”每天早晨七点像迎接日出一样,早早地就打开各自的手机,等着新稿的推出。而每当一篇稿件推出后,在扬子江文萃评论群中读者写的评论近千条。如果一个作者在“文萃”上一“炮”打响,便被网友纷纷传诵,立马走红,成为虽未曾谋面却人人想见的“名人”。更让人赞叹的是,那么多的稿子,只有“扬子江文萃”掌门人翟明一人审读,而且每稿必看,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作量啊!他选稿时,重点看稿件能否“打动人心”。

  翟明何许人也?他是《泰州晚报》原总编辑。在报社工作期间,翟总亲自主编“坡子街”副刊,坚持“老百姓写,写老百姓,老百姓看”的编辑方针,仅用三年时间就使“坡子街”成为一个独领晚报风骚、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品牌。从报社退休后,在扬子江药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他办起了“扬子江文萃”公众号,仅一年多时间,就让这个新媒介文学平台成为泰州乃至全国的一道独特的新大众文学景观,还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扬子江文萃2024》(三卷本)。与此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多家专为“扬子江文萃”开办的评论、综述、交流的平台,如南京的陈捷勇先生开办的“扬子江文萃评论”公众号,每天对文萃作品推发后的上千条评论整理成一篇“综述”文章,包括“首席评论、优秀评论、金句摘登”,为“扬子江文萃”推波助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时气象万千,好评如潮。人们不禁要问:“扬子江文萃”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活起来、动起来、红起来、火起来的?

  今年4月中旬,我应邀赴泰州参加了扬子江文萃文友见面会,听到了生活大地上春草生长的声音,亲眼目睹了”扬子江文萃“这一文学新媒介、新平台因为直面生活、直通一线、直击心灵而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它全面体现了人民性、时代性的新审美特征,使创作、传播、欣赏、评价各环节的参与者都能各擅胜场、各美其美,开启了全新的大众文学的模式,充分激发了新大众文艺发展的创造活力。其成功的奥秘或许就在于:

  ──来自于文萃公众号的精准定位。“扬子江文萃”公众号坚持“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在“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如何写”上精准定位,以文传薪,以人为本,匠心独运,启智润心,抱朴含真,引人入胜。就像当年艾思奇先生倡导“大众哲学”一样,翟明正用心用情用力地推动“大众文学”。正如艾思奇先生以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哲学那样,翟明先生认为我们的文学也可以大众化,思考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写好生活的故事,必须将笔触伸向民间,把目光聚焦大众,做新大众文艺的创造者,动员更多的人“我手写我心”,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好新时代故事,“我”及身边人现实生活与奋斗的故事,为新大众文艺如何扎根现实、反映大众生活树立了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短短一年时间,“扬子江文萃”的文章,以及所汇集的三本煌煌大著,在文友之间不胫而走,竞相传诵,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来自于品牌传播的全攻略。翟明先生建立了“写-读-评-谈”一体化的作品创作与传播矩阵,推动作者、评论者、读者实现良性互动,灵犀相通,把成千上万个“粉丝”召集于同一个“屋檐”下,包括今年先后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和“文萃”作者线下见面会,大家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享、对话与交流,见仁见智,相互启发。著名作家王慧骐一起有力助阵,慧骐老师近年出版了《青色马文存》(三卷本)、《江南素描》、《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等散文随笔集,为扬子江文萃作者通过写作向大众传递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力量提供了优秀的范本。翟总不愧为宣传策划与传播的高手,他善于培育文化品牌,发挥文化的品牌效应,坚持网刊的特色发展,建构作者、评论者与读者之间理性、健康的对话关系,使扬子江文萃从线上到线下、从天边到身边,愈益变得可爱、可亲、可敬。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扬子江文萃拥有了像王慧骐、徐循华、刘茁松、赵光琦、张淑霞、林蕾、王军乐、常玫瑰和被誉为“女版赵树理”的王玉兰等一大批优秀作者群,以及叶橹、王干、周旭、王正宇、周法鸣、王永峰、陈捷勇等一大批实力评论者队伍,越来越多的新秀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来自于适应大众心理的新期待。翟明先生奉行“大众书写、大众阅读、大众评论、大众分享”的办刊理念,“扬子江文萃”公众号好比是一面镜子,按别林斯基的话说,既然是镜子,就要反映富有特征的客观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与现实生活之间亲密的血肉联系;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述,就是要“尊重现实生活”、“说明生活”;或者如杜勃罗留波夫提出的“人民性”的问题,他尤其强调文学应反映生活的主要动向,回应时代命题,描写生活的本来面目,指出作家的主要价值在于描写的“真实”;抑或像皮萨列夫的“现实主义者”,应当知道和了解他的时代和他的人民。“扬子江文萃”正是适应大众心理新期待,要求作者持守有根的写作,接地气的写作,为时代立言、为大众立命、为凡人立传、为文化立魂。数十万粉丝每天翘首以盼新作的推出,那是他们心中执著的牵念。

  ──来自于直击人心的感染力。读“扬子江文萃”所刊的文章,仿佛是一次次触及灵魂的相遇,它使我们抱有更多的热忱与激情,真想成为“文萃”大家庭中亲爱的、真正的、让人信赖的一员。其所推出的散文随笔,甚至如评论家徐循华先生所说的“能不能别太像散文”,但都能表露真心,流露真情,述说真事,传达真思,给我们以深挚的心理治愈与审美慰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读后不禁为之动容,这才是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通人脉的“人间烟火”啊!

  “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不仅“扬子江文萃”的用稿标准,也是作者需要把握写作的关键妙招,它关乎“为何写、写什么、如何写”的大问题。

  一是“非虚构”,彰显现实的本色。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非虚构”是最老实的写法,偷不得一点懒,掺不得半点假,也容不得耍花枪、玩花样,“减去不必要的艺术描写笔墨,腾出篇幅让读者知道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他们各自不同的活法,而且它们所呈现的民情、民风、民俗和民心,既有文学观赏价值,又有不可多得的信息和史料的价值”(张韧语)。如叶橹的《往事的魅力》、王干的《南京知青》、周旭的《寻常日子的生命叙事》《关于吃的记忆》、徐循华《丈母娘家的那些事》、王玉兰的《神奇的针灸》《血压二百六》《心动不如行动》、张洁的《我的“小店”梦》、常玫瑰的《玫瑰有约》、王正宇的《乘坐邮轮去旅游》等,写的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定格在时光里的历历往事,纵使岁月已换了容颜,有些事有些人从不曾忘却,他们写下的都是非虚构的生活“纪念册”。扬子江文萃所提倡的“非虚构”,就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的人、事、景、物,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真实再现“我”的神韵,多写富有表现力、启悟力、感染力的细节,于平常琐碎中发现妙处,在世间万象中感悟人生,写出平凡中的温暖,平淡中的真情,平易中的深意,体现所写题材的亲历性、纪实性与真实性,原汁原味,有滋有味,淡而有至味。扬子江文萃期待我们的不是造假虚构的写作,而是一种动真格的建构,一种充分彰显现实本色的写作。

  二是“接地气”,呈现生活的底色。为扬子江文萃写作,就要把握那些接地气的东西、有底气的内容。作者不能把自己闭锁在象牙塔里,也不可游离于栩栩如生的、真善美的、接近本真的、千变万化的生活图景之外,不能像某些西洋文学个别现代派作家,好像生活在云端里,似乎是精神贵族,那与人民距离太远了,与当下现实生活太隔了,“扬子江文萃”可不喜欢这样的东西。它希望作者由云端回到大地,由渺远回到身边,由仰视回到俯瞰,由轰轰烈烈的人物场景回到“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小家小户过日子的景象,那种敦厚朴实、真淳自然、素面朝天的“质朴的气韵”,那种与灵魂“里应”兼与现实“外合”的艺术笔墨,那种倾力以赴现实生活气势宏大的“第一现场”而能够如穆木天先生所曾说过的“捉住现实”的美学承袭。如周旭的《上河工》、王军乐《长成一棵草》《野菜的味道》、张淑霞《探望》《下乡种菜》、张笃德《我和我的工厂》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寻常生活场景,很接地气,有的甚至还带有泥土的味道、大地的温度、人间的烟火。扬子江文萃提倡作者要聚焦“客观现实”,聚焦“社会动向”,让散文在“接地气”中添“底气”,在“聚人气”中增“大气”,写出“平凡的世界”中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悟,充满对大众的深挚厚爱,渗透人道主义精神;要关注“大地上的事情”,正因为有了这种温暖与力量,我们下笔时才真正做到接地气、有底气,才能直面现实,干预生活,聚焦人生,不做时代精神的“睁眼瞎”,才能突现扬子江文萃倡导的以人为本和以“人的文学”为基点的写作。

  三是“抒真情”,守护心灵的原色。为扬子江文萃写作,是“抒真情”的需要。有话要说,有情要言,正如宋人魏泰说:“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有深挚情感的文章,往往能彰显其动人的魅力。如王慧骐的《那个给了我早期精神塑造的人》《昨日少年》、刘茁松的《万家忧乐在笔端》、庄晓明的《爷爷是个孩子王》、周旭的《长生舅舅》、刘香河的《为母亲梳头》、林蕾《谢谢你,老张》《我娘要回养老院了》、王军乐的《岳父》《你认识王军乐不一定认识我》、赵光琦的《外祖琐记》《家父》、申赋渔《看青的爷爷》、李贞琴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看你》等,情意绵绵,有情有义,感人至深。阅读“扬子江文萃”,我时常感受到其文中的动情力,生活琐事、人情风俗、所经所历、所思所感等皆成文章,皆见性情。而情美又在于心灵的真实,著名散文家吴伯箫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余光中说:“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这本色就是性情之真,也是扬子江文萃恪守的选稿准则,它要求作者抒真情,写“真我”,守护心灵的原色,这是散文最为必需的基石所在。

  《扬子江文萃》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大好态势下应运而生。不久前我读到了《延河》编辑部的署名文章《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我非常赞同这样一段话:新大众文艺,“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大众”“树正气,接地气,有烟火气”“让大众读得懂,喜欢看,有收获,能共鸣”“真正回到大众,大众写,写大众,大众享用,鼓舞大众!”其实在此之前,“扬子江文萃”就是这样做的,它把文艺从神坛上请下来,摒弃那些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文虚艺,大力倡导“人民大众的自我书写”。“文萃”发表的作品,也是变“少数人创作”为“多数人书写”,变“少数人孤芳自赏”为“大多数人争相传看”,变评语的“隔靴搔痒”为论点的“切中肯綮”。它求真、向善、臻美,更在意平台发表的作品读者认不认可,大众买不买账,网民点不点赞。文学创作不再是“你说我听,你写我读,你文我赏”,而是坚持“美在生活,匠在民间”,大众共写共赏共建共享。幸得乎此,则“扬子江文萃”引起了广泛共鸣、产生了深远影响,相信“文萃”会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出色出彩出新矣。

  (世界读书日前夕,在“扬子江文萃”会客厅,翟明主编给读者签赠该文丛)

  作者简介:崔国发,196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数百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及评论。著述10余种。已退休,现居铜陵,以读与写为乐。

标签:扬子江;文萃;大众
责编: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