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二爷情结
□ 赵明
《红楼梦》里有好几个二爷,比如宝二爷、琏二爷、薛蝌薛二爷。贾政是二老爷。甚至在家中是独生儿子的也有些被称为二爷,比如芸二爷(贾芸)、蔷二爷(贾蔷)。还有柳湘莲,书中虽未明说是独子,但从前后文情节及他自己说话的语气来看,估计也是独生儿子,可是他也被称为柳二郎。另外还有一个醉金刚倪二,也是二爷。
这其中,最大的谜团是贾琏,历来的红学家们做过无数的猜测,但都有不合逻辑的地方。今天,我也在此做一个猜测。荣国府里,贾赦居长,贾政为次。按照封建社会娶妻生子的一般习惯,贾赦的长子或长女应该比贾政的长子或长女大才对。但是,很明显,书中出现的贾赦的长子贾琏,年龄比贾政的儿子贾珠、女儿贾元春小得多,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红楼梦》一书中,贾琏被称为琏二爷,并且未作解释。许多人猜测,贾琏被称为二爷是跟着贾珠排行的。可是,贾宝玉为什么又被称为二爷呢?还有,如果贾赦贾政两房的男孩一起排行,贾环应该被叫作四爷,贾赦还有一个儿子贾琮,看情形应该比贾环小,就应该被称为五爷了,可是书中贾环一直被称为三爷。
所以,我猜测,贾赦其实应该有一个比贾琏大的儿子,年龄比贾元春或贾珠大,至少应该与他们相仿,可能在小时候夭折了,其时,贾琏已经出生,已经被称作二爷,叫习惯了,就没有改过来。
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二爷都是被当作正面形象来写的。对应的大爷基本上是反面形象,不好当作反面形象的,干脆让他死掉(比如贾珠)。
贾珍是大爷,是反面形象。贾珍的父亲由二爷变成大爷,书中虽未明说,但太虚幻境里贾宝玉听的十二支红楼曲子里有一句话“箕裘颓堕皆从敬”,可以认定贾敬是反面形象。贾赦是大爷,是反面形象。薛蟠是大爷,是反面形象。甚至连贾蓉,都可以看作反面形象。
《红楼梦》里二爷们都是什么样子?贾宝玉,不用说是正面形象。他虽有些顽皮,但是性格善良,性情率真,是值得称道的。
柳湘莲——他不忘旧情,在极其穷困窘迫时,还要花几百文钱为秦钟修坟。他讨厌薛蟠的为人,痛打薛蟠,但是在薛蟠遇到强盗时,不念旧恶,仗义相助,很明显是一个正面形象。
贾蔷——书中为贾蔷花的笔墨不多,最精彩的就是他百般讨好龄官的情节。贾蔷作为一个贵族旁支,又得贾珍喜爱,应该说还是有一点势力的,但是他面对戏子龄官,没有以势压人,而是低下身段,曲尽人情,讨好龄官。说他是一个正面形象是不错的。
贾芸——他也是贵族旁支,家境窘迫,但是他没有像同样是贵族旁支的贾芹,让母亲出面去求凤姐,而是自力更生,用尽公关手段,在荣国府谋了一份差事。书中也曾写到贾芸的爱情,也是底层人物的真爱。另外,据《脂胭斋重评石头记》透露,贾芸在贾府没落时有过义举,并不是《红楼梦》续书里说的,与贾环一起作恶。所以说贾芸是一个正面形象。
薛蝌——《红楼梦》前八十回对薛蝌着墨不多,但是可以看出他老成持重,持家有方。书中有一个细节,薛姨妈向邢家提亲时,说到邢岫烟的心理反应,邢岫烟在路上与薛蝌有一面之缘,心中先就取中了他,说明薛蝌的人品挺好,也分明是一个正面形象。
倪二——倪二与贾芸相交不深,但是一次在路上相遇就能慷慨相助,在曹雪芹心中,当然也是一个正面形象。
贾政——许多红学家和红楼爱好者都不喜欢贾政,把贾政称为“伪君子”。我则以为不然,贾政其实是很符合那个时代的道德规范的。他喜好读书,除了读科举考试的书,也喜欢读一些怡情养性的书。看宝玉诗作得好,也是很高兴的。他做官清廉,教子极严,不苛待下人,也不仗势欺人。缺点是能力不足,不谙官场事务,以至于被下人算计。这些都跟“伪君子”挂不上边。所以我以为,贾政可以算一个正面形象。
贾琏——把贾琏当作一个正面形象,大约是最不能让红粉们认同的。《红楼梦》回目中就公然说贾琏是一个浪荡子,贾琏还多次勾引行止不堪的女人求欢,如此等等,岂能把贾琏当作一个正面形象?
贾琏有一件很值得称道的事。他的父亲贾赦看中一个没落贵族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命令贾琏去买,贾琏没有仗势欺人,而是要公平买卖,结果没买到。后来贾雨村倚官仗势,弄得石呆子家破人亡,抢了古扇来讨好贾赦。贾琏对此行为十分不齿,还因此挨了打。
另外,贾琏在管理家务、安排人事方面也可圈可点。大观园工程中,王熙凤安排的人贾芹出了事,而贾琏看中的人贾芸,就做得很好。贾琏还曾经两次护送林黛玉回扬州,一路妥帖,也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贾琏即使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正面形象,也一定是作者喜欢的人物形象。贾琏在贾赦家里本该是大爷,可是硬是被作者说成了二爷,可见,作者是喜欢贾琏这个人物形象的。
曹雪芹为什么在书中设置了这么多二爷的形象,甚至还把不是二爷的角色说成二爷,也是一个谜团。红学家们也有探讨,但是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多数人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书。可是,曹家是被抄过家的,如果书中角色与曹家的家族成员对应得过于明显,只怕要惹下祸端,曹雪芹不得不对原家庭成员的各种身份进行拆分,重新组装。但是,他又想把他所喜欢的角色归类,给读者留下印象,所以就塑造出这么多的“二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