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明太祖朱元璋是顶级“春联推广人”
2024-02-07 11:28:00  来源:江苏文脉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近日,大家已经准备好了各式各样的春联:单元楼大门要贴、自家门口要贴、地铁上要贴、办公室要贴、工位上也可以贴……一副副春联上,寄托了大家美好的祝福和对来年的期待。其实,春联,乃至对联的起源和流行,都与江苏有着深厚的缘分。

  明太祖朱元璋

  顶级“春联推广人”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朗朗上口的诗句,来自宋代思想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名诗《元日》。诗中的“桃符”,是指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会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以祈福避祸,被认为春联的原始形式。从木头到纸张,从神荼郁垒到押韵的上下两联,春联是如何诞生的?

  《江苏文库·史料编》之《金陵琐事》

  《江苏文库·史料编》收录了明代南直隶上元(今南京)人周晖写的《金陵琐事》,书中记载了不少明代金陵掌故轶闻,有政治制度、名人轶事、文化艺术、民间风俗等内容。

  在该书卷一春联条下,记述明太祖朱元璋曾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内容是:“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和“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而在《江苏文库·精华编》之《陔馀丛考》中,清代文人赵翼也提到了当时流传“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的观点,不过他听到的故事更夸张。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便在除夕时传下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到了春节,朱元璋抽空上街,沿路观看各家各户的春联。遇到有人家没挂对联,这位皇帝还亲自挥毫泼墨给写了一副。

  这么看来,明太祖朱元璋绝对是顶级的“春联推广人”。

  朱元璋画像

  第一副对联

  可能诞生在江苏?

  在明太祖朱元璋推广春联之前,对联早就已经诞生了。

  《江苏文库·文献编》主编,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章灿曾在讲座中介绍,对联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历史上第一副对联。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最早的对联出自敦煌遗书,是以吉祥话为主的四言联。

  《江苏文库·方志编》之《嘉靖徐州志》提到刘孝绰生平

  第三种说法则和江苏有关。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记》中提到,南朝梁代时,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刘孝绰在南京做官,因为厌恶官场倾轧而辞职,在家门上题了:“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谭嗣同认为,刘孝绰写的既是骈俪文体,位置又在门上,也可以算作对联。这样算来,诞生于南京的对联,比孟昶那副还早了400多年。

  回看对联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六朝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诗文很讲究声律,按照“平上去入”四声,还经常把诗里好的句子单独摘出来欣赏,大大促进了对联的创作和发展。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说文解字注》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说文解字注》里,就有一个关于声律的小故事。六朝时期,沈约、王融、谢朓等人提出“四声”的说法,讲究“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一句之内,角徵不同”。梁武帝萧衍却不喜欢这一套,他曾问当时的音韵学家周舍:“何谓四声?”周舍不敢在皇帝面前卖弄,只能回答:“天子圣哲是也”。乍一看这句话是在拍马屁,其实也是在回答皇帝的问题——天为平声,子为上声,圣为去声,哲为入声。

  在南京园林中

  寻找对对子“秘诀”

  看了这么多对联的故事,想不想自己试着写一副合格的春联?从0开始对对子,有没有什么教科书可以入门?还真有!那就是明末清初文人李渔的《笠翁对韵》。

  《江苏文库·书目编》之《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南京卷》提到,李渔在40多岁时,举家从杭州搬到了南京,此后在南京寓居达二十余年。他先住在金陵闸,后来又在周处台(又称孝侯台)附近营建新居,并命名为芥子园。在南京,李渔与当时名人学士广泛交游,吴伟业、钱谦益、周亮工、王士禛等人,全都是他的座上客,也让芥子园成为当时南京文学艺术的活动中心之一。同时,李渔还在这座园子里写下不少书籍,并开设书铺,进行编刻、售卖,《笠翁对韵》就是其中之一。

  《笠翁对韵》明末清初·李渔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濛濛。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笠翁对韵》中不仅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应对,还讲了从一、二、三、五、七、十一字对的方法,可以说是手把手教你对对子。

  要是一本书不够,还可以去“打卡”南京众多园林,其中的不少对联也可以提供灵感。

  以“金陵第一名胜”莫愁湖为例,《江苏文库·史料编》里有本《莫愁湖楹联便览》,收录了园内众多对联。有凭吊怀古、感慨世事变迁的,如“红藕花开,打浆人犹夸粉黛;朱门草没,登楼我自吊英雄”。有反映英雄儿女情怀的,像“国士难逢,一代云龙留胜迹;美人已去,千秋海燕识芳名”等。有题咏古迹,借景抒怀的,写“楼中尚有英雄像,湖上空怀儿女情”。更有单纯记景的,“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花从绕郭开湖目,天许看山到石头”。

  春节假期,配上这些对联去莫愁湖赏景,想来一定别有滋味。

 

标签:
责编:邓雯婷